缩略图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融合课程开发研究

作者

张佳奇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四小学102412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科技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2022 年发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科技课程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融合,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为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的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往往过于侧重技术操作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度思考,难以形成系统的信息素养。而跨学科融合课程能够将信息科技与语文、数学、艺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

一、汲取语文精华,锤炼学生敏锐感知度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和人文素养,将语文精华融入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科技知识,锤炼其敏锐的感知度。

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软件操作说明书、编程指令等内容时,学生需要准确理解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如果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就很难顺利开展学习。因此,可以将语文中的阅读技巧训练融入信息科技课程。教师可以选取与信息科技相关的科普文章、操作指南等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上下文含义。通过这样的融合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能更准确地理解信息科技知识,增强对信息的感知度。

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信息科技课程结合,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加深对信息科技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完成一个信息科技项目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项目报告,详细描述项目的设计思路、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组织语言、梳理逻辑,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让他们对项目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感知。此外,还可以开展信息科技主题的作文写作活动,如 “我眼中的人工智能”“未来的信息世界” 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信息科技的认识和感悟,进一步提升其对信息科技的感知敏锐度。

语文中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信息科技课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小组合作完成信息科技任务时,学生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结合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教学,在信息科技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活动。例如,在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时,小组成员需要讨论作品的主题、内容、形式等,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学生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更敏锐地捕捉他人的想法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合作完成任务,提升对团队协作中信息的感知度。

二、借助数学原理,提升学生思维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其严谨的推理和运算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将数学原理融入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信息科技知识,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在编程教学中,数学原理的应用尤为广泛。编程的核心是算法,而算法的设计往往依赖于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循环结构时,可以结合数学中的等差数列、倍数等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计算 1 到 100 的和的编程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循环来实现。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理解数字的排列规律,确定循环的起始值、结束值和步长,这其实就是对数学中数列知识的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循环结构的编程方法,还加深了对数学原理的理解,提升了逻辑推理能力。

数据处理是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数据处理离不开数学知识的支持。例如,在学习 Excel 软件的使用时,涉及到数据的统计、分析、图表制作等内容,这些都需要运用数学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百分比等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实际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考试成绩等,让学生运用 Excel 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计算相关的数据指标,并通过图表直观地展示结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信息科技工具结合起来,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三、融合艺术灵感,铸造美学新高地

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创造力,将艺术灵感融入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信息科技技能的同时,提升审美素养,铸造美学新高地。

在多媒体作品制作教学中,融合艺术元素能够让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媒体作品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如何将这些元素有机组合,呈现出良好的视觉和听觉效果,需要运用艺术设计的原理。例如,在制作电子板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美术中的色彩搭配、排版布局等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色彩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学会根据板报的主题选择合适的色彩;掌握排版的基本原则,如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等,合理安排文字、图片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制作的电子板报不仅内容丰富,还具有较高的艺术美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网页设计是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拓展内容之一,一个优秀的网页不仅需要功能完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视觉设计。艺术灵感在网页设计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艺术中的构图、色彩、字体等元素,设计出美观、易用的网页。例如,在设计网页的首页时,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构图突出网页的主题;选择与主题相契合的色彩搭配,营造出特定的氛围;选用合适的字体,保证文字的可读性和美观性。通过网页设计的实践,学生能够将艺术灵感与信息科技技能相结合,提升网页设计的质量,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

四、运用道德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道德伦理问题,如网络诈骗、信息泄露、沉迷网络等。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运用道德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网络道德规范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将网络道德实践融入信息科技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遵守网络道德。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设计网络道德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 “网络文明小使者” 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网络中的不文明行为案例,如恶意攻击他人、传播谣言等,然后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这些行为的危害和正确的做法。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学会在网络中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信息安全是信息科技领域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信息安全价值观,是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开展信息安全道德实践教学。例如,列举一些信息泄露的案例,如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等,让学生了解信息泄露的危害;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如设置强密码、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保护个人隐私等,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技能,树立 “信息安全无小事” 的价值观。

信息科技的发展应该服务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科技的价值,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观,是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使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信息科技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如调查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等。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了解信息科技给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认识到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运用信息科技,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通过这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应该与人类的福祉相结合,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五、结论​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融合课程开发,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与语文、数学、艺术、道德实践等学科融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学科融合实践中,信息科技与语文结合,通过读写训练提升学生信息感知;与数学融合,借助编程与数据处理强化逻辑思维;融入艺术元素,在多媒体创作中培养审美能力;结合道德实践,通过网络规范教学树立正确价值观。但课程开发面临教师跨学科能力不足、资源整合困难等挑战。未来需加强教师培训,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完善评价体系。总之,基于新课标的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融合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必将为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小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巩继芬 . 指向小学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 [J]. 课堂内外 ( 高中版 ),2024,(43):80-81.

[2] 陈武 . 跨学科学习方式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 [J]. 新课程研究 ,2024,(31):35-37.

[3] 陈喜 . 融传统文化之情启全新创客之旅——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教学探析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4,(29):61-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