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实践研究
罗晓群
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危机,正以不可逆的态势重塑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将“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列为核心目标,而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生态素养的主阵地,其改革方向已从单一的环境知识普及转向生态价值观的系统建构。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生物学科因其天然的生态属性,成为渗透生态意识的理想平台——从“生物圈的稳定性”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素材。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一)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当今全球面临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峻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其生态意识,能让他们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明白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后,会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如节约水电、绿色出行等,为应对生态挑战贡献力量,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
(二)完善生物知识体系
生态意识培养与初中生物知识紧密相连。教材中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是生态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能帮助学生从整体和联系的角度理解生物知识。比如学习食物链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稳定。这种深度理解能使学生构建更完整、系统的生物知识网络,提升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塑造正确价值观念
初中生物教学培养生态意识,有助于学生塑造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态破坏带来的灾难,如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平衡,学生能真切感受到保护生态的紧迫性。这种情感体验会转化为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自觉抵制破坏生态的行为,积极传播生态保护理念,成为具有社会担当和生态道德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实践策略
(一)整合教材资源,构建生态知识网络
初中生物教材中虽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知识点,像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等,但它们分散于不同章节,缺乏系统性。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教师需对教材进行深度梳理与整合。以“生物与环境”单元为依托,以“校园生态系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分析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进而绘制出直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图,清晰呈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同时,结合“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章节,组织学生针对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更能深刻意识到自身日常行为对环境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生态探究兴趣
传统讲授式教学往往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真正激发其对生态知识的主动探索兴趣。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巧妙运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创新方法,将抽象的生态概念转化为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具体问题。例如,在“生物入侵”这一教学内容中,先播放加拿大一枝黄花肆意生长、严重破坏本土生态平衡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接着组织学生分组扮演生态学家、农民、政府官员等不同角色,围绕生物入侵的防控策略展开激烈讨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生物入侵的严重性,还积极提出“建立外来物种监测平台”等颇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此外,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濒危物种保护”情境,学生能自主调整栖息地参数,观察东北虎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从而直观理解生态承载力的内涵。
(三)开展实践活动,强化生态责任意识
课外实践活动作为生态意识培养的核心环节,能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深化认知、强化责任。教师可精心设计“校园生态修复项目”,例如组织学生用本地物种替换入侵植物,像用香蒲替代水葫芦修复湿地。修复期间,学生定期监测区域生物多样性,记录昆虫种类、鸟类数量等数据。曾有学生在湿地修复中,惊喜发现青蛙、蜻蜓等物种回归,他们据此撰写的《湿地生态恢复观察报告》,凭借详实记录与创新见解荣获省级奖项,极大激发了参与热情。同时,结合“世界环境日”开展“生态足迹计算”活动,学生连续一周记录家庭用水、用电、交通等数据,通过换算公式计算个人碳排量,并分组制定家庭减排计划,如缩短淋浴时间、优先选择公共交通等,将生态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
(四)融合跨学科知识,培养生态系统思维
生态问题具有复杂性,需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教师可联合地理、化学教师设计“河流污染治理”跨学科项目。生物组负责分析水体富营养化原因,地理组研究流域水文特征,化学组检测污染物成分,最终提出“建设人工湿地 +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方案。实施该项目后,学生不仅掌握生态修复技术,更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深层逻辑。此外,结合语文课程开展“生态文学创作”,学生撰写《一棵树的独白》等作品,通过文学视角表达对生态破坏的忧虑,增强情感共鸣。跨学科融合使学生认识到,解决生态问题需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并重,培养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生态公民。
结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广阔天地里,生态意识的培养犹如播撒下一颗颗绿色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通过整合教材知识构建生态网络、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探究热情、开展实践活动深化责任认知,学生不仅掌握了生态科学知识,更在内心深处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坚定信念。当他们能敏锐察觉身边环境的变化,主动为守护生物多样性发声;当他们将绿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从点滴小事践行低碳环保;当他们立志投身生态事业,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贡献智慧与力量,我们便看到了生态意识培养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蔡丽斌 . 基于生态文明意识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12):1-3.
[2] 付俊庭 .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实践策略 [J].亚太教育 ,2023,(2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