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疫情时代下地摊经济法律规制的探索
赵书睿
沈阳师范大学 110034
摘要:地摊经济作为一种非正式经济形式,地摊经济在疫情时受政策推动走向繁荣,解禁后却因缺乏约束变得随意,政策回缩,各种法律问题随之而来。但它创业简单、风险小、实惠且能减少浪费,是正式经济的有力补充,理应长期存在.当下,地摊经济面临立法空白、传统难题未解、新技术带来隐私风险等法律困境。为改变这一现状,要立法明确其地位,保障各方权益;政府发挥引导职能,提供信息并调整管理策略;还可借鉴国外许可证制度,借助经济法手段,引导地摊经济依法纳税,规范新技术应用,最终实现地摊经济在法治框架下有序、繁荣发展。
关键词:地摊经济 法律监管 治理 非正式经济
基金项目:辽宁省沈阳师范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2410166102
一、地摊经济的概念及现状
地摊经济是一种处于法律边缘的非正式经济形式,靠摆地摊获取收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地摊经营模式日益多样。疫情期间,在中央政策鼓励下,地摊经济迎来繁荣,移动摊位升级、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模式频现。
然而解禁后,缺乏约束的地摊经济呈现出自发性与随意性,自由强势发展。因此,后疫情时代地摊政策回缩。在此波折发展过程中,法律问题凸显,传统管理困境与新型矛盾冲突不断,急需法律回应解决,从而推动地摊经济在法治框架下有序繁荣发展。
二、地摊经济存在合理性与必要性
地摊经济优势显著。其一创业简易,无店铺租金压力,对摊主学历和技能要求低。其二经营风险可控,规模小、范围广、灵活性强,受挫时能低成本快速调整,重焕活力。其三是消费实惠,商品价格低廉,给消费者多样选择,提升购物性价比与生活质量。其四是能及时应变,以天为单位备货,根据气温、政策、交通等调整供给,有效减少资源浪费。
三、后疫情时代下地摊经济地位
在后疫情时代,一种观点认为地摊经济乃是疫情期间的迫不得已的选择。随着疫情的终结,地摊经济的重要性显著降低,故而无需再对其进行精细管理与着力扶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外来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然而,城市正式经济部门雇佣存在偏好,多数外来人员失业,只能转向非正式就业部门维持生计,这凸显了正式经济部门就业结构的封闭性与歧视性。在此背景下,“地摊经济”为非正式群体提供了生存和就业机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及改革开放中正式经济的重要补充。福利经济学的“卡尔多 - 希克斯改进”理论表明,地摊经济为失业群体提供了“就业补偿”,也给被大型购物中心边缘化的消费群体带来福利。
此外,美、日等发达国家也有类似“街头贩卖”和“跳蚤市场”,其实践证明了地摊经济的效益。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地摊经济不仅应长期存在,还需进行稳定科学的管理,探索建立法律规制,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
四、对后疫情时代下地摊经济法律困扰
(一)立法缺失
地摊经济之所以其地位被人质疑,经历了从疫情前的严格管控到疫情中的松绑再到后疫情时代的忽视,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摊经济的发展与管理依赖于国家政府政策,地摊经济作为非正式经济形式,其始终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规定。在一定阶段出台的政策指令是地摊经济唯一的规范指引标准。但是由于其具有实时性,没有稳定性,给底层依靠地摊经营的人们带来不安,也容易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二)传统问题仍未解决
一方面,是地摊经济原生所带来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如食品卫生未经检验即流入市场,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售后环节缺失,消费者维权难,严重的噪音侵犯周围居民的休息权,阻碍交通便利容易产生交通事故引发交通犯罪等等。另一方面,是在政府对地摊经济进行规制与监督时,社会上依然存在地摊经营者的权利与公共管理人员的权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城管暴力执法,经营者妨碍公务执行,彼此为了自身利益而不可退让造成公权与私权的紧张。
(三)新技术问题
当前,“地摊经济”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街边市场”,借助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涌现出“电商线下展销”、“平台直播融合摊位”、“品牌专属摊点”及“营销引流型摊位”等多种新型业态。然而,这一现象也引发了数据运用与隐私保护方面的挑战。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群或低教育背景群体,在参与“快速注册”、“扫码获礼”、“分享减免”等活动时,往往不自觉地增加了信息泄露及资金安全的风险。一旦这些用户的数据信息外泄,他们便极易成为电信诈骗和骚扰营销的目标,进而可能导致财产损失。
五、法律解决路径
(一)立法明确地位
笔者认为,明确地摊经济在立法上的地位是首要之举,方能清晰界定地摊经营者的权责,从而在法律框架内切实保障经营者与消费者的权益,并促使经营者明了自身义务及违规后果,同时促使管理部门规范执法,缓解权利与权力间的冲突。因此,有必要强化法律制度构建,拓宽法律适用范围,针对“地摊经济”的法律地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与行政法规层面维护摊主的经营权益、合法权益及财产安全。
(二)政府引导地摊经济发展
地摊经营中,摊贩信息获取途径少,对市场最新消息了解滞后。他们多从生产者进货,加工后销售,难以知晓商品质量问题,可能承担上游责任,致自身或行业口碑受损。
而政府监管部门信息来源广泛,在管理时可发挥指导作用。比如提供地摊经济最新政策、食品安全合格保障等有用信息,让摊贩提前应对经营困难。这既能降低摊贩失业风险,又能缓解管理部门与摊贩的长期矛盾,提升管理效率,维护地摊经济活力。
同时,政府还应调整管理策略。以往大规模集中摊点设置,固定摊位费用高,流动摊贩常被驱赶。政府可允许地摊以小型、分散形式分布于城市街巷,如此既能便利居民生活,又不会额外增加城市交通压力。
(三)以经济法手段控制
在拉丁美洲,政府推行许可证制度,授权符合条件者(诸如特定年龄、居住地、职业背景及收入水平等满足政府规定者)在街头合法经营,但并非人人都能获此资格。我国可考虑借鉴此许可证制度以进行有效管理。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引导地摊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为确保权责对等,地摊经营者需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针对新技术应用,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等为合规商贩提供认证及便利通道,收集摊主信息,供执法部门监管及追溯责任。
参考文献:
[1]赵紫君:《论经济法在地摊经济规范化中的作用》,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12月 第22卷增刊
[2]王成栋:《引导“地摊经济”有序发展》,载《人民论坛》,2020年7月中
[3]蒙昱竹:《“地摊经济”的理论逻辑与中国路径选择》,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1月第60卷第1期
[4] 沈满洪、陆菁:《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5] 卫小将 黄雨晴:《利益共生视角下地摊经济的赋权式治理》,载《江苏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6] 陈兵:《地摊经济重启与更生的法治轨道》,载《人民论坛》2020年8月上
[7] 刘嗣明,车秦艳,胡伟博:《扬其利束其弊适度发展有序管理 ——关于地摊经济问题的辩证思考》,载《宁夏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8] Rodrigo, M. R., "(Un)Authorized: A Study on the Regulation of Street Vending in Latin America", Law and Policy, 2018, 40(3), pp.28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