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新模式探究
张敏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资助工作正经历从传统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的关键时期。本研究旨在探索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的新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发展型资助工作的内涵、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发展型资助工作的新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为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1 发展型资助的内涵
近年来,学生资助工作逐步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发展型资助作为新兴的资助育人模式,逐渐受到国内高校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的保障型资助工作不同,发展型资助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资助理念与实践模式。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发展型资助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资助渠道和丰富的资助育人活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资助体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表现、就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实现由经济解放向精神独立迈进。发展型资助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内涵和使命,更多地强调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实现经济资助和成长引领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发展型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助理念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区和高校对发展型资助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工作重心仍聚焦在经济资助上,对于学生自强自立、感恩奉献等精神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不足,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育人功能发挥不足。调查数据显示,15.7%的高校教师对发展型资助完全不了解,61.5%有所知晓,只有22.8%的高校教师较为了解。
二是资助资金来源单一。目前大部分高校资助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当地社会资源等未得到充分调动和利用。《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府、高校及社会共投入资助资金1854.38亿元。其中,全国各级财政投入931.87亿元,占比50.25%;国家助学贷款699.69亿元,占比37.73%;学校资助资金投入203.73亿元,占比10.99%;社会资助资金投入19.10亿元,占资助资金总额的1.03%。可以看出,资助资金主要依赖财政资金,各资助主体尚未形成资助育人合力。
三是资助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学校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方面,存在着评价指标单一和 “一刀切”的现象,缺乏对申请人家庭背景、经济情况、消费行为等进行有效考察和分析,从而导致困难认定存在一定偏差。
四资助形式不够丰富。当前很多学校资助形式单一,主要还是围绕“奖助贷勤补免减”开展资助工作,其他资助育人活动不够丰富,同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其自主意识和创造力的关注度不够,无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五是资助队伍配备不足。部分高校的资助工作机构仍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不足。部分高校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身兼数职、流动性强,政策理解不到位、专业能力不强,难以胜任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要求。
3 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型资助工作新模式的构建
3.1优化顶层设计:强化理念引领与政策协同
1.加强政策支持与组织领导。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型资助政策,为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为高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打通制度通道。高校要根据院校实际特点,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制度的规范化建设,确保资助育人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落实责任分工,签订学生资助工作责任书,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资助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2.深化资助理念宣传引导。政府进一步制定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指导意见,将“扶困—育人—成才—回馈”闭环机制纳入高校考核体系,推动育人目标与资助政策深度融合。各级政府、高校通过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专题培训等途径,提升高校教师对发展型资助内涵的认知。
3.构建多元资金筹措机制。高校要积极引入企业等多元社会资助主体,整合社会资源,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企业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建立校企合作资助项目。例如:设立教育发展公益基金、企业专项奖学金,动员校友及企业捐赠,拓宽资金来源;引入企业实训项目,引进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担任导师,将资助与职业能力培养结合。
3.2 创新管理模式:精准识别与多维赋能
1.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量化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估家庭经济情况;统筹资源投入专项资金推进资助育人平台化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为推进资助工作精准化和高效化提供基本保障。高校在量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家访、民主评议、消费数据、大数据画像等途径进行分析,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建立动态数据库。
2.创新资助育人模式。在满足经济保障的基础上,鼓励各高校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育人实践活动,建立涵盖学业、素质、职业、心理、道德五位一体的资助模式,注重对学生“造血功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学生发展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科研辅导、专业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打造素质培养工程,组织文体活动、社会实践、训练营,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职业发展赋能计划,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服务,推荐实习工作机会,助力学生顺利就业;开展心理健康护航行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深化道德涵养培育工程,开展“诚信、感恩、励志”主题教育,帮助树立契约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3.建立闭环评估机制。评估资助育人工作是否有成效,不是简单从学生是否获得资助或者获得资助的人数、金额来评判,而是从多维度综合考量学生的成长效果。例如,建立“共性+特色”双维评价模式,“共性”是指对于大多数高校均具有普适性的评价维度,可以是“德智体美劳”这类一般性指标,综合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特色”则是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建立差异化指标,形成一套充分反映学生特征的多维评估体系,避免评价僵化。同时,记录学生发展轨迹,定期回访调整资助策略,形成“识别—帮扶—评估—优化”闭环。
3.3 赋能资助队伍:专业化与协同化建设
1.强化专职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一归口管理全校的资助工作,严格按照要求的师生比例配齐专职资助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资助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较强的工作,高校在人员选拔方面把好关,可要求更多具有相关专业的人员加入;同时注意考察其政策理解、宣传和实施能力,并且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
2.完善培训与激励机制。各级政府、各高校要定期开展政策解读、案例分析、信息化技能等培训,建立高校之间交流分享平台,学习交流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资助工作队伍业务能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强的专业团队。强化资助工作队伍的理论研究能力,总结实际经验转化为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提出促进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创新与发展的实施路径。将资助育人成效纳入高校考核体系,设立“资助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激发队伍积极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型资助工作契合新时代发展导向,有助于保障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新时代发展型资助工作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理念更新、资源整合、精准施策和队伍赋能,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协同、学生参与”的育人生态。未来可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加强大数据赋能,实现资助精准化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资助育人从“保障型”向“发展型”全面转型,助力学生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
姓名:张敏(1991.11);女;汉族;广东潮安;硕士;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