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的历史建筑与文化
吴海荣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201415
摘要:本文从坎特伯雷大教堂入手,探讨坎特伯雷的历史建筑与文化,说明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
关键词:坎特伯雷大教堂 历史文化
坎特伯雷是英格兰东部宗教历史文化名城。坎特伯雷大教堂是英格兰第一个主教座堂(Cathedral),可追溯到公元597年。传教士奥古斯汀(Augustine)受教皇委派,从罗马赴英国传教。当时的肯特国王并不信仰基督教,但王后原是法兰克公主,信仰基督教。在王后的帮助下,奥古斯汀站稳脚跟,建立了教堂,把基督教(天主教)传播到整个英格兰。因此,坎特伯雷成了英格兰基督教的摇篮。1170年,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Thomas Becket)被亨利二世派人在教堂内暗杀,以身殉教。之后,来自岛内外的“香客”不断前往瞻仰。亨利八世与教皇翻脸,从天主教中脱离开创了英格兰新教,坎特伯雷大教堂成了全世界圣公会(the Anglican Communion)之母。圣公会是基督新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如今为世界上第三大基督教团体,仅次于天主教(Roman Catholic)和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es),主要包括英国国教(Church of England)和其它自治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教堂(churches)。由此可见坎特伯雷大教堂地位之高、意义之重大,有国王、王子,还有大主教贝克特葬于此。
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坎特伯雷大教堂建筑非常宏伟,具有多种特点。它以哥特式风格主导。作为哥特式建筑典型特征的尖拱,在坎特伯雷大教堂中被大量运用。尖拱的形状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而且在结构上能够将建筑的重量更有效地传递到支撑柱上,使得教堂内部空间得以更加开阔和高耸。比如教堂的中殿、侧廊等部分的拱顶,都采用了尖拱的形式,增加了建筑的垂直感和向上的动势。飞扶壁也是哥特式建筑的重要结构元素,在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外部可以看到明显的飞扶壁结构。飞扶壁分担墙体的压力,使得建筑的墙体可以更加轻薄,同时也为教堂的内部空间提供了更好的支撑,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教堂的窗户面积较大,并且安装了彩色玻璃。这些彩色玻璃窗不仅为教堂内部提供了充足的采光,而且在阳光的照射下,彩色玻璃上的图案和色彩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起到了宗教教义的宣传和教化作用。高耸的尖塔,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尖塔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高度和视觉冲击力,而且在宗教意义上,尖塔被视为连接天堂和人间的通道,象征着人们对上帝的向往和追求。早期的建筑经历了多次重建和扩建,在一些部分仍然保留了诺曼风格的元素。比如教堂的东立面,展现出雄浑淳厚的诺曼风格特点,与哥特式风格的高耸、轻盈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和呼应。
坎特伯雷的一家书店也令我印象深刻。远看,它摇摇欲坠,走进去,两层楼塞满了书,甚至可以淘到作者签名的旧书。窗上横楣刻有一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的话“... a very old house bulging out over the road ... leaning forward, trying to see who was passing on the narrow pavement below...”(一座古老的房子凸出在马路上......身体前倾,想看看下面狭窄的人行道上有谁经过......)这座房子是17世纪的建筑,据说狄更斯最著名的《大卫▪科波菲尔》一书灵感源于这座倾斜书屋。
而坎特伯雷这座城也因为一本书闻名。那便是乔叟用英语写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这部作品以一群前往坎特伯雷朝圣的香客为线索,通过他们各自讲述的故事,展现了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画卷。它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英国的众生相,有骑士的英勇、教士的虚伪、商人的狡黠、农妇的质朴等,充满了人性的洞察与幽默。语言生动活泼,故事精彩纷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341年左右,乔叟出生在伦敦,父亲是酒商。18岁参军,为英王而战;25岁,与王室仆人结婚,在爱德华三世王宫工作;33岁,成为伦敦税收官,1386年,迁居肯特郡,加入议会。他因外交事务出使过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国,有机会遇见薄伽丘与彼特拉克。丰富的社会阅历,使他在《故事集》中借用一群朝圣者讲述故事,反映当时社会的虚伪、欺骗和腐朽。
骑士、修道院院长、律师、磨坊主、管家、厨子等,每人讲两个故事,以打发从伦敦到坎特伯雷近100公里的路程。他们讲的故事并不是多么精妙曲折或出其不意,且有不少关于邻家盗窃偷情,又或是骗财骗色。之所以流传至今,有一个原因是这本书被认为是第一次用英语写故事。要知道,那时受过教育的贵族都说法语或拉丁语,英语算不上官方语言。但或许随着爱德华三世发起的英法百年战争,英语有上升趋势?又或者是乔叟受到了薄伽丘的影响。毕竟,《故事集》与《十日谈》结构相似。
无论如何,《故事集》为英语的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可以参观《坎特伯雷故事集》博物馆,纪念伟大的诗人。博物馆离大教堂步行距离。设计很用心。他们选取五位香客的故事,布置相应的场景。游客们穿过书中香客们聚集的小酒馆场景,开启旅程,依次沉浸式听故事,互动,辨别真伪。从博物馆穿越出来,是商业街。坎特伯雷比一般的小城大,繁华的商业街不止一条。建筑样式各异,颜色不一,据说是因为二战受到了严重破坏,修修补补,并不漂亮。但古老的城墙还有遗存,城门还能正常使用,又让人服气。
保护古建、传承文化,也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英国建筑简史:苏晓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The Canterbury Tales:Geoffrey Chaucer,Bantam,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