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运动学》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田可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410004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一环。《运动学》课程作为医学类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程之一,承担着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奠基作用。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针对《运动学》课程进行课程标准国际化建设、师资队伍多样化建设和教学资源双语化建设是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运动学;教学改革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引入先进的专业理念,丰富的外语教学资源,为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运动学》作为医学类基础课程,相关教学改革研究较多,但是多集中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领域。深入挖掘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运动学》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具有一定意义。

一、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现状

相关政策研究学者发现,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起步期、探索顺应期,再到规范引领下的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进一步增长,合作的专业科目也日益丰富。但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较本科层次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部分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双方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培养适应国内外专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外方可提供国际先进行业标准和精准人才定位,中方则在实践教学及技能培养上体现其办学特色。但在目前的实际办学中,由于经验不足高职院校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一味贴合外方标准,没有根据国内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出现了学生能力和国内岗位不完全匹配等情况。

2.课程体系复杂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体系由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组成。国内外专业课程设置区别较大,中方需要根据外方提供的课程和国内已有的课程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在搭建体系架构时不能仅将办学双方的课程作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和调整。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通常较为复杂,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

3.学生英语能力限制学习效率

高职院校学生较本科学生英语基础更为薄弱,且由于学费较高,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较普通专业生源更为受限,导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英语较差的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占据了主要课堂精力,他们往往需要在中方教师翻译后才能领悟专业知识。双语教学的优势无法体现,还可能阻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运动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

《运动学》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涉及到解剖学、生理学和力学等多学科。国外康复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对应课程,但在《运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中会涉及到相关知识。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时,部分院校将《运动学》直接加入了课程体系,导致《运动学》相应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与其他课程教师沟通协调,对授课内容进行筛选,增加了备课压力,教学效果同样受到影响。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感觉到课堂内容的重复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打击课堂积极性。《运动学》课程也可能成为其他课程的补充,因而无法建立独立的知识框架,造成教学内容分散,教学逻辑不畅等问题。

2.师资队伍建设待完善

由于国外缺少对应课程,因此外方教师同样面临新的教学任务,积累的教学资源和理念优势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发挥。另外,外方教师对国内医疗环境缺乏了解,对国内康复治疗师岗位工作内容不熟悉,教学侧重点需要调整。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之一是课堂双语教学,中方教师除了具备专业康复知识外,还需要较高英语水平,这对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目前拥有国际教育背景,英语读写能力突出,可进行专业医疗英语表达的教师数量较少。年轻教师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数相对较多,但是教学经验稍显匮乏。而其他老师可能存在畏难情绪,对双语教学缺乏信心,不愿担任相关课程。

3.教材选用困难

因外方院校未开设《运动学》课程,因此也缺乏相应教材提供。国内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人体运动学》教材,但是由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内容调整,该书与实际教学并不匹配。部分外文书籍如《基础肌动学》《肌肉骨骼解剖学》等虽符合《运动学》教学需求,但是内容较多较深,由外文转译后理解难度大,并不适合高职层次的学生使用。另外,外文书籍的价格昂贵,作为教材使用经济成本很高。因此,目前《运动学》的教学资料多以幻灯片纸质稿的形式留存,保存时间短,理解难度大,学生无法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改革途径

1.课程建设全面对接国际标准

我国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多,但是取得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认证的院校较少。为凸显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优势,应在课程标准中全面对接外方标准,引入WCPT的相关教学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职业认可度的康复人才。整体引进外方课程标准时不能仅做原封不动的搬运,应该结合学生学情特点进行一定创新。例如,具备人文关怀意识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结合院校特色和课程特色,可以进一步延伸为向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宣传运动锻炼的益处等。

2.师资队伍国际化

教师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通力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优势。中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传授国际前沿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从自身经验出发,结合国内实际环境进行讲解[。双方教师应加强学术合作和教学交流,通过实地访学等形式提升国际化视野。

3.教学资源整合

中外双方教学资源可以互通互惠,积极建设新的双语资源,例如微课和技能操作视频等。已经建设的资源可以翻译后共同使用,将资源利用最大化。

四、结语

高职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学生素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此背景下《运动学》课程定位、师资团队和教学资源等需要进一步改革提升。通过对标国际课程建设,打造双边国际化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整合提质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钟贤继,伍梅.“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和发展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4,39(03):178-184.DOI:10.20208/j.cnki.1006-9410.2024.03.028.

[2]陈菁,谢菊英,李平,等.基于Visible Body虚拟解剖平台的《运动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03):226-228.

[3]邹伯骏.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24,(06):20-29.

[4]郭慧,刘金梅,徐晨郁.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以苏州百年职业学院国际金融专业为例[J].营销界,2024,(01):116-118.

[5]王月竹,王俊生.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化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4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九届广东省中小学校(园)长论坛论文选(四).大连海事大学;,2024:3.DOI:10.26914/c.cnkihy.2024.04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