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校园欺凌”视域下的中小学班主任师德建设探析

作者

陈敬学 汪冰冰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江苏南京 210036

摘要: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性与泛滥化要求一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班主任思考更加高效的应对策略,而从师德内涵的嬗变角度去进行欺凌防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师德三大特点基础上施行从班主任个体到教育群体的延伸,“柔性感化”与“刚性底线”的辩证统一,从“短暂单力”到“长远合作”的确立等方法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校园欺凌 班主任 师德 内涵嬗变 方法路径

一、校园欺凌的内涵及当代教育背景下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近期,校园欺凌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所谓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既包括直接欺凌也包括间接欺凌。与校园暴力不同,校园暴力包含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最常见的一种校园暴力。[1]

近几年我国校园欺凌现象大有严重化趋势,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2021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了界定并作出了指导性意见,首次明确指出我国校园欺凌的法律内涵,并且在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基础上从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和学生保护几大主体增加了三款更为细致的规定。因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师德建设就显得更加紧迫,教育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在法律文件解读的基础上对师德师风建设进行细化及引导,让法治和德治成为师德建设的双轨。[2]

与此相应,中小学也需要建立起防治校园欺凌的配套措施,中小学师德建设中校园欺凌的具体化意见基本是空白,个别规则只有理论框架,缺少具体化措施,因而师德建设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需要我们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再研究。

二、校园欺凌现象中师德干预存在的问题

(一)近期校园欺凌现象的泛滥及对学生伤害程度的严重性

莆田女生被围殴下跪事件、深圳“小学生排队挨打”事件、渭河初二男生被殴打致死事件,一件件校园欺凌惨案触目惊心,触动着大众的神经。根据张进芳的研究,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现象呈现出欺凌类型多样化、欺凌的自愈性、隐蔽性、广泛性及危害性等特征,[3]而沈国酰则明确指出,近几年我国校园欺凌呈现出团伙性、持续性、残忍性特点。这些结论进一步说明我国校园欺凌现象越演越烈,而越演越烈的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主体师德干预的缺位。教育行政部门校园欺凌的具体防范措施中师德引领作用过于淡化。

(二)部分教师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漠视或敏感度不足

在职教师尤其是个别班主任老师的责任意识不足,或者是对校园欺凌与学生哄闹的区别敏感度不足,是导致校园欺凌愈演愈烈的又一原因。换言之,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漠视或忽略,比校园欺凌本身更可怕,无论是对学生欺凌的故意漠视还是对校园欺凌的意识与敏感度不足,这些都是教师师德缺失的体现,因为责任意识是师德内涵的重要构成,没有责任意识空谈师德是一个伪命题,所以从教师师德培养的角度去规避校园欺凌现象势在必行。

(三)学校德育中校园欺凌防治的体系化、系统化缺失

学校保护和社会保护是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保护的重要组成,学校保护是指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与未成年人关系最为密切。因为中小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时间最长,甚至比在家庭生活的时间还要长,所以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能否担任起应有的责任,能否制定高效系统的指导纲领,能否对校园欺凌现象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最终消除校园欺凌安全隐患,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学校层面的积极防治纲领与具体措施当中一定要有一条或几条是调动德育手段,尤其是建立“班主任责任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全员育人、全员护人”的师德理念及具体操作模式的。

三、校园欺凌视域下师德特点及策略的嬗变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公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传统观念认为,师德自身具有自觉性、示范性、深远性三大特点,这三大特点偏重教师职业道德的柔性、教化性、自我规范性,而在校园欺凌视域下的师德内涵特点以及具体策略路径都需要有新的延伸和嬗变。

(一)自觉性:从班主任个体到教育群体的延伸

正如笔者上文所说,从师德的角度预防校园欺凌不能只依靠班主任个体,而要将这种自觉意识扩展到全体教师身上,让他们以班主任为核心,在师德培养与提高的基础上,形成全员育人理念,形成教师防护整体网,在校园欺凌防治问题上形成合力,自觉发现校园欺凌隐患,自觉形成学生保护责任意识,自觉培养发现校园隐患的敏感度,自觉在日常教学中巡查学生状态,形成防治责任汇报制度,进而形成班级内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校园欺凌防治组,进一步成立学校以德育领导为核心的校园欺凌防治网,汇合教学、安保后勤、心理咨询部门等多方力量,切实将校园欺凌现象扼杀在摇篮中,切实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权益。

(二)示范性:“柔性感化”与“刚性底线”的辩证统一

师德的教化作用是师德的重要构成,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学生的特殊性,绝大部分学生在柔性教化下是可以转变回正常的教育轨道的,但是不排除有极个别学生在柔性感化之下依然无法无天,继续自己的欺凌行为,所以在这样特殊的情形下,师德的柔性感化作用就会失效,那就需要班主任对师德有更深刻的认识,师德不仅要有教育感化的作用,它更应该有建立“底线意识”的作用,在明确这一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班级管理的有效化。

首先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制止施暴者的欺凌行为,保护被欺凌的孩子能在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正常的教育行为。其次,我们需要对校园欺凌实施的一方进行惩戒教育,构建他的底线意识,明确告知在学校里什么行为可以做,什么行为与法律道德相悖,是要被明确禁止的。

(三)深远性:从“短暂单力”到“长远合作”的确立

在运用师德“武器”进行校园欺凌防治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理论与方法结合,把握好短时与长时,单力与合力两个维度。

防治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追求一劳永逸,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将校园安全保障贯彻到底。这就需要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从学校德育层面来看,需要制定相应保障校规校纪的基础上,强化班主任教师的师德意识,加强常态化监督保障,防患于未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班级开设“预防校园欺凌”专题课程或讲座,让学生培养正确的意识,意识到哪些行为是校园欺凌,也要建立学生群体的反欺凌意识,让绝大多数的孩子更富有正义感,构建“正义之墙”,敢于向校园欺凌说“不”,在发现校园欺凌现象时敢于大胆制止,并勇于反抗。要充分利用学校班会课的教育阵地,从集体中帮扶被欺凌的孩子,也从集体中制止校园欺凌的苗头。

结束语

校园欺凌是关系到学生安全以及学校教育走向的大事,校园安全防护网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中小学班主任老师们齐心协力共同构建,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层面的保障与配合,相信我们放眼长远,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我们一定会取得校园欺凌防治攻坚战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2]雷华.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法治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