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个性教学策略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蔺丕家 张琴
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 山东省临沂市 273300
引言
3-6 岁是儿童生命认知启蒙与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此阶段的生命成长教育不仅关乎儿童对自我、他人及自然生命的认知,更影响其价值观与共情能力的形成。自然作为儿童认知生命的“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形态(植物生长、动物繁衍、季节更替)与成长规律,是开展生命成长教育的天然载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奇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幼儿园自然教育与生命成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
1 个性化教学策略在特殊教育中的适用性分析
个性化教学策略在特殊教育中具有极高的适用性,这源于其核心理念—尊重并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和潜能。特殊教育对象往往具有多样性,包括智力障碍、学习困难、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这些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交和生理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各不相同。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其需求,而个性化教学策略则能精准对接。个性化教学策略通过深入评估学生个体需求,制定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且有时间线的学习目标,确保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它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小组合作、个别指导、多媒体教学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个性化教学还强调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和环境的适应性,如为视力障碍学生提供盲文教材和放大镜,为孤独症学生创设安静、有序、结构化的学习空间。因此,个性化教学策略在特殊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 特殊教育中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思路
2.1 构建技术应用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生态
在数字化技术赋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教师和特殊学生在数字技术适应性方面的差异。技术应用必须紧紧围绕着特殊教育目标,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第一,重视技术适配性,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障碍类型,选择匹配差异化的技术工具。第二,始终以教育目标为导向。无论引入何种技术,首先要明确的是技术应用须服务于教育目标,特殊教育学校在选择数字工具时应加强与数字技术供应商的沟通,确保所选平台和工具能够提供高度定制化的功能和服务。同时,须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价机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验证技术对实现特殊教育目标的贡献度。第三,严守伦理底线。技术应用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避免技术滥用,构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对平衡的教学场域,从而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智慧共生。坚持将人文主义理念作为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的核心指导原则,避免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失去了教育应有的温度。
2.2 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运用
在特殊教育中,灵活运用多种个性化教学方法,是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有效支持和发展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兴趣和能力,并据此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对于感官障碍学生,教师可以运用多感官教学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道,并借助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对于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教师则需要运用直观演示法、操作训练法等,通过形象演示和反复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除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动态调整和优化个性化教学方案。一方面,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和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突破点,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确保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节奏。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逐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举例来说,小明是一名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学生,他对语言和社交活动缺乏兴趣,常出现刻板和重复行为。针对小明的特点,教师采用了视觉支持教学法,利用图片、符号等视觉线索,帮助小明理解和表达需求。同时,教师还运用社会故事教学法,通过创作和讲述与小明生活经验相关的简短故事,引导其学习恰当的社交行为和情绪应对方式。
2.3 长期观察,感知生命成长
设计长期追踪活动,让儿童感受生命成长的连续性与周期性。例如,开展“四季树语”活动,让儿童以班级为单位认领一棵树,每季度开展一次观察活动:春天记录新芽的萌发(如芽的颜色、形状、数量),夏天观察树叶的茂盛(如叶片大小、树冠范围),秋天收集落叶(如树叶颜色变化、叶脉形状),冬天记录树枝的状态(如是否有果实、树皮纹理),并将观察结果整理成“四季树册”;开展“我的成长与植物同步”活动,让儿童将自己的身高变化与种植的向日葵生长高度对比,理解“生命都在不断成长”,同时培养坚持性与观察力。
2.4 动态评估的个性化教学效果反馈
在个性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如观察、测验、作品分析、访谈等,动态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每位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绪态度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准确把握其学习进展和存在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调整学习策略,克服学习障碍。同时,教师还应根据评估结果,灵活调整个性化教学方案,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潜能。
2.5 改善情感态度,增强自我认同
(1)学习自信心提升:个性教学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学生频繁获得成功体验,如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完成“数对 5 个物品”任务后,教师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举手次数从每周 2 次增加至 8 次;(2)自我认同与价值感培养:挖掘学生优势潜能,如发现自闭症学生擅长绘画,为其设计“绘画创作”个性课程,学生作品在学校展览后,自我认同感显著提升,从“我什么都做不好”转变为“我画画很棒”;(3)情绪调节能力发展:针对情绪易失控的学生,采用“情绪卡片”教学(识别“开心 - 生气 - 难过”等情绪表情)、“深呼吸放松法”,学生情绪失控时长从每次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能主动表达“我生气了,需要冷静”。
结语
个性化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特殊需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在学业成就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更重要的是在社会适应、自我管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获得明显改善。研究证实,基于科学评估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以及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是个性化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胡慧贤,陆伟润,王瑶瑶 . 融合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8):4-6.
[2]余淑珍,单俊豪,闫寒冰 . 情感计算赋能个性化教学:逻辑框架、问题解构与多元重塑[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24(2):53-61.
[3]陈兰馨,沈桂龙. 驯服还是被驯服:数字利维坦下人的自主性问题[J].学术月刊,2024(10):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