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养老服务研究

作者

李慧星

周口市民政事业发展中心 河南周口 466000

摘  要:当前社会老龄化人口不断增长,老龄化养老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因素,面临更大的养老压力。为了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发展,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知识和技巧介入农村养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全国示范型老年友好型社区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研究,描述了该农村养老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此为例分析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养老服务的优势及可提供的服务,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饲:友好型社区建设;社会工作者;农村养老服务

一、研究背景

(一)老龄化社会不断加速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逐步提升,使得居民平均寿命也在逐年递增,我们国家的老龄化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建国初期那批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到现在都已经步入老年,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计划生育及晚婚晚育政策导致从1991年开始,中国综合生育率连续30多年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022年9月20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近几年来,虽然人口生育政策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但人们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人类生育能力和生育文化在进一步向出生率走低的方向演进,人口出生率和生育意愿普遍下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晚婚、恐婚,不婚不育,不愿多生孩子的生育文化的逐渐形成,让本就不高的生育率屡创新低,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激增。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人口数据: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二)农村养老问题亟需解决的的迫切性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被视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亿人,预计2025年这一人数将突破3亿,2035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突出表现在:一是亟需“不愁看病”的健康养老。农村养老服务对象多以70至90岁老人为主,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迫切需要更为专业、及时的医疗保健服务。当前,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医养分离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养老工作的进展。二是亟需“不离开家”的就近养老。“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农村群众“故土难离”,不愿脱离生活了一辈子的“交际圈”“亲友圈”,更乐于接受的是既入住养老院,又不离开“家”的养老服务形式。三是亟需“不多花钱”的低价养老。通过调研发现,农村老人社会化养老的经济承受能力一般为每月几百元,最高不超过千元。较低的经济支付能力将当前存在的市场化养老服务排除在外,迫切需要提供具有公益性、社会志愿者服务的较低收费水平的养老服务。在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村老年服务的提升与完善,不仅是对老年人权和人格尊严权的保障,也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我国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二、目前农村养老的主要类型及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养老的主要类型

1.机构集体养老

根据调查显示,农村目前在组织性机构进行养老的大都是私营型居家养老服务,绝大多数养老机构都是私人运营,其无法满足大多数具有养老需求的老人,而绝大多数老人仍以居家养老为主。总的来说,在需求方面,机构养老和养老问题实际刚需不匹配;在经济方面,老人每月可以承受的养老服务价格远低于比较正规的养老院收费标准;政府组织的有医养结合服务的中高端养老院,生活护理费更远超老年人心理预期。加之,现在的乡镇养老机构往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多是解决吃住问题,机构的老年照护中心给予的心理关怀和社会支持力度不够。同时,低层次的机构养老医养护分离,老年人健康状况下降的自然过程中,大部分养老院无法解决其健康需求。

2.居家个体养老

社会对于居家养老的认可度更高。这种对于居家养老的认可来自于很多维度,一方面是传统上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惯性,另一方面侧主要是养老产业规范化体系建设缺失。一个产业体系没有发展起来,职业道德、专业发展就难以规制,养老护理员更像是一种临时的工作而非可以纳入职业规划的正当职业。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如果能够进行居家养老,很少会有老年人选择到养老机构当中去

(二)农村养老现状及存在不足

1.养老机构设施老化,资金短缺。据对某市辖县农村养老调查,农村乡镇多设有1—2所以上幸福院,养老院多为乡镇政府承办,少数为村集体承办,老人无需承担食宿费用,入住条件必须是“鳏寡孤独”人群,60岁以上的特困户、单老、双女户等群体,满足条件均可申请入住。养老院的资金主要依靠乡镇财政拨付,但农村乡镇财政资金多是短缺状况,养老院运营资金一直无法完全保障。譬如豫东一乡镇养老院,依托一停办小学校舍兴办,现入住16位五保老人,只有管理人员、炊事员、护理员等四人,没有专兼职医护人员;如果新增养老人员,则缺少床铺和专业护理人员,这就使养老院的规模和服务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养老需求。

2.老人精神生活单调,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农村养老机构现有文化娱乐广场设施简陋,多年久失修,更缺少电子娱乐设备,无法满足老人业余生活需要,老人的闲暇时间只能聊天、看电视、散步来打发时间,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单调。即使乡镇政府、临近村委举办活动也大多是针对年轻群体开展,针对老人的活动开展较少,老人参与集体活动难度也较大,天长日久,难免老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乡镇医疗力量薄弱,老人健康难以顾及。由于农村现有乡镇卫生院设备设施不够完善、重大疾病急救药品短缺,对区域内养老院帮扶缺少专业的医护人员,只能定期到养老院针对一些小病进行治疗。要想对老年人慢性病进行系统、专业的治疗,只能进县城公立医院解决,但交通不便、开支较大就成为就医“拦路虎”。同时有限的乡镇医护资源无法满足区域内众多老人需求,更无法开展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定期身体检查服务。

三、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养老服务分析

(一)社会工作者可提供周到的养老服务

1.帮助搭建支持和帮扶网络。在农村地区,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村内居住多为留守老人,彼此接触交流容易产生摩擦,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老年处理人际关系,与身边人建立良好互动。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增加,子女们往往忙于生计,容易忽略老年人的感受,社会工作者在了解老人的各种困难以后,可招募组建志愿服务队,并对社会志愿者进行培训,对老人进行结对帮扶,定期对老人开展生活照顾等养老服务,从情感上给予老人关怀和慰藉。同时,设社会工作者把有同样需求的老年人及家属组成互助小组,为老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社工在参与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链接网络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精准高效的服务。

2.提供医护和心理健康服务。在高血糖、高血压等重大疾病隐患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老年人疾病预防方面提供服务。为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社工可以依托各自工作岗位和人际关系资源,链接一些专科医生、退休专家为老人开展健康讲座,向老人传授健康知识,提高农村老年群体对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老年疾病的重视程度。同时,积极联系老龄委、卫健委等机构,倡导政府相关部门对村诊所医务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为老年人提供更好医疗服务,建立老年人身体健康档案制度,完善居家老年人全天候急救通道,让农村老人养老医疗有制度保障。

3.丰富老年娱乐活动。根据农村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与需求,结合农村老人居住特点和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休闲性质的娱乐活动。满足老年人休闲娱乐等需求,例如,不定期邀请市县区剧团下乡演出,开办老年门球等各种兴趣小组,针对同村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社会工作者将该部分老人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小组互帮互助活动,让老年人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扩大社交网络,疏通人际关系,引导有所特长的老人教授其他组员,让自己的价值在活动中得以发挥,提高老年人的自尊感、成就感,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三、加强发挥社会工作组织优势的平台建设

(一)发挥服务递送者优势,分类分级提供精准为老服务。

社会工作者可以依托专业优势,主动参与老年人需求评估,综合评估老年人能力和养老需求,以评估结果为依据,为老年人分类分级提供身、心、社、灵的精准化服务。围绕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协同社区居委会摸清孤寡老年人底数,优先解决孤寡老人的“急难愁盼”,做实兜底性保障服务。同时,针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形势,要以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群为重点,提供心理支持、巡访关爱等服务,运用怀旧疗法、生命回顾、认知症干预等专业技巧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人生挑战,实现人生价值。此外,针对低龄活力老年人,要倡导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尊重和发挥老年人的主体作用,支持活力老年人在自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发挥经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建设,让生活更加丰富,让生命更有价值。

(二)发挥支持者优势,为家庭提供综合性服务。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老年人的同时,应注重家庭为本,以优势视角和资源为本的取向,通过心理疏导、情绪支持、哀伤辅导等方式,帮助家庭构建和重建社会支持网络。积极链接资源,面向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提供居家照护技能培训、压力疏导和心理支持服务,建立家庭照顾者支持网络,协助家庭照顾者申请喘息服务,减轻家庭照顾压力;运用专业技巧,为老年人提供家庭辅导,帮助老年人家庭改善家庭关系,推动代际融合;引导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人,推动抱团养老、邻里互助等服务发展,尤其是通过邻里互助、“五社联动”等方式,帮助农村留守老年人搭建可持续的社区照顾和支持网络。在硬件方面,链接政策或慈善资源,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通过“硬环境”改善,帮助老年人实现“养老不离家”,尽可能在亲情陪伴下安享晚年。

(三)发挥资源链接者优势,优化“一刻钟养老圈”建设。

各地居家养老服务普遍面临服务内容单一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链接资源优势,有效回应居家养老服务中对于老年人精神文化、社会参与、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供给不足。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养老顾问”的角色,为老年人解读养老政策,介绍为老服务资源,宣传倡导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协助老年人规划老年生活,提前做好健康、财富和心理准备;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照护经理人”的角色,联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医生、护士、康复师、护理员等资源,采取个案管理模式,组建跨专业照护服务团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的养老、医疗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以拓展为老服务功能,按照规定承接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助餐服务机构等,提供长期护理、上门助浴等服务,以及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用品代购、餐饮外卖、家政预约、代收代缴、挂号取药等便民服务,提高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社会工作者可以培育老年兴趣团体和老年社会组织,尤其是服务型、枢纽型老年社会组织,拓宽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丰富“一刻钟养老服务圈”的服务供给,让老年人能够“快乐地生活,健康地长寿,优雅地老去”。

五、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养老服务的策略

第一,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主要着眼于与农村老年人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是社会公平的最好体现。目前,政府已出台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一些政策,如农村低保、新农合,但这些举措实际上并未覆盖所有农村老年人。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格局一直占主导地位。在此层面上,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运作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整合农村老年人的政策法规,使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并积极构建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工作体系相关政策法规;二是政府通过结合行政系统内部既有岗位,开发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相应的岗位,并建立健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三是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农村老年人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四是在原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引进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充分挖掘农村本土性资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第二,中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着眼于在农村社区开展农村老年人工作。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并且缺乏老年人参与的社区活动和社区组织。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生产劳动、亲情慰藉、生病照料、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等问题则是中观层面介入的工作内容。首先,农村老年社会工作通过强化日常生活的认同感将社区内居民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借助外部力量激发社区内在活力,提升农村老年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积极拓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养老服务功能。其次,社会工作者在充分了解农村社区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发动和组织村民互助,组织其他社区成员,如妇女、村里的中小学校老师和学生,一起帮助农村老年人增强与农村居民的互动,改善邻里关系。此外,农村老年人自助互助也是操作性较强的活动之一,如组织低龄老年人帮助高龄老年人、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帮助健康状况不好的老年人、经济条件好的老年人帮助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不断推动建立农村失能、留守、高龄等特殊和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最后,社会工作还要强调培养社区领导、促进社区自治,社区中身强体健的、有威望的、有能力的老人都可以成为社区领导,发挥老年人的自身潜能。

第三,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主要是一对一地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服务,内容涉及农村老年人的心理、行为、认知和家庭等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工作方法和相关技巧帮助农村老年人解决个体面临的问题,如心理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充分了解和认识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和需要,直接面向老年人个体采取措施,并通过介入解决具体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第三方介入或改善外部环境,以达到间接帮助农村老年人的目的。在具体实务过程中,农村老年社会工作者结合老年个案工作中自我探索、同理心、怀旧和生命回顾等技巧帮助老年人认识其所面临各种问题的根源,了解其与家庭、周围环境的关系,并通过家庭和社区资源整合促进农村老年人在行为上的积极转变,使老年人主动融入社会、参与活动,从而改善当前的生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连军.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进路径研究[U].学术交流,2013(07):131-133。

[2]张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基于甘肃省兰州市的服务实践[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8(07):59-63.

[3]赵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U].热带农业工程,2021,45(05):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