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广东音乐在高校中的“年轻化”教学模式研究
雷诗君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
摘要:台山广东音乐蕴含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广东高等教育课堂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高校学生对台山广东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学需求,围绕“年轻化”教学模式开展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探讨台山广东音乐融入高校教学体系的路径,为发挥台山广东音乐的地域文化影响力提供积极的参考。
关键词:台山广东音乐;教学模式;文化传承;创新
引言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山广东音乐蕴含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然而,在现代化步伐加快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正面临逐渐淡出乃至消失的风险。因此,在高等院校中有效地传承与发展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显得尤为紧迫。高校不仅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更是肩负着将本土文化精髓融入教学过程中的重任。本文聚焦台山广东音乐的传承与教学创新,结合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如何实现台山广东音乐融入高校教学开展探讨。
1 台山广东音乐的现代教育价值
1.1 台山广东音乐的起源
自明代至清代(约公元1368年至1912年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及文化互动日益增多,台山地区的民间艺术活动亦随之兴盛。当地民众通过口述歌唱、演奏乐器等形式抒发情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故事,从而孕育了早期的台山广东音乐形态。这些初期音乐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简朴的民谣曲调,代表作有《万年欢》《三皈依》《渔家乐》等曲调。
1994年,台山成立了全省第一个粤乐研究会,在本地艺术家们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下,台山广东音乐迎来了一次深刻的转变。一方面,台山广东音乐形式吸纳了外部元素,比如乐器编配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更加强调保持和发展自身特色,注重旋律的流畅优雅以及节奏的轻快活泼等特质。此外,专业乐团的成立也标志着台山广东音乐正朝着更加规范、系统化的方向迈进。
1.2 台山广东音乐的教育价值
台山广东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巧妙地融合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及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元素,孕育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音乐形态。台山广东音乐所表现出的现代教育价值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广东台山的音乐传统悠久,其曲调中融合了岭南地区的历史演变、民间习俗与哲学理念,堪称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的珍贵“活化石”。大学生在接触、学习台山广东音乐的过程能够深入探索这种音乐形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欣赏不同文化的并存之美,加深对广东音乐文化根基的认识。
二是审美情趣的培养。音乐作为传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台山广东音乐凭借其独特的节奏魅力与旋律之美,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感知、鉴赏乃至创造美的舞台。台山广东音乐凝结了独特的岭南音乐元素,能够拓宽学生的音乐体验与认知,丰富审美视角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三是创新能力的激发。台山广东音乐在传承过程中持续演进,通过吸纳多元化的音乐元素而展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与高度的适应能力。台山广东音乐的发展生命力能够在学生接触台山广东音乐的过程中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发展观,促成学生在欣赏、学习和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积极寻求突破。
2 台山广东音乐“年轻化”教学思路的必要性
为了解大学生对台山广东音乐的接受程度、学习兴趣度,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了调研,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的方式对广州工商学院学生的台山广东音乐“年轻化”教学需求进行了解,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反馈,目前认为推进台山广东音乐“年轻化”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必要性。
2.1 学习兴趣较高,课程设计偏保守
调研中,学生对于台山广东音乐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纷纷表示愿意通过理论学习、音乐会观摩、专业选修课等方式接触台山广东音乐,但是目前的课程设计较为传统,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此外,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偏于历史文化、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度比较高,但是课程设计偏于保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能有效挖掘。
2.2 实践期待较高,教学内容偏单一
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兴趣较为明显,部分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明确表示希望参加学院方面组织的台山广东音乐的实践拓展课,能够在实践拓展中感受台山广东音乐文化,但是学院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偏于保守,未能针对学生的实践期待开展台山广东音乐方面的实践音乐观摩、鉴赏。目前承担该领域教学任务的教师数量有限,且部分老师可能并非专门研究或从事台山广东音乐方向的工作,因此在专业知识传授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台山广东音乐作为一种地方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其发展离不开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融合与创新。然而,在现有校内教学体系中,关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来促进这一目标实现方面做得还不够充分。总体来说,目前的教学对于台山广东音乐的总体研究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偏于理论化、浅层化,教学内容尚不能满足学生的期待。
2.3 教学考核单一,综合拓展性不强
教学考核是影响台山广东音乐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课程的常用考核方式为理论考核、课程论文。这两种方式虽然能够检验学生对台山广东音乐文化的学习效果,但理论考核主要侧重于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论文作为一种常见的考核方式,虽然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但是论文内容容易出现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情况。这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检验学生对台山广东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它们过于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目前,学生表现出在音乐研讨、表演展示方面的考核倾向,并且希望通过组合乐队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台山广东音乐的“年轻化”教学需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需要复合式的考核模式作为支持,而学院方面在教学考核上的设置过于单一,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综合表现。
3 台山广东音乐“年轻化”教学创新策略
3.1 “年轻化”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
台山广东音乐“年轻化”教学创新实践工作需要抓住“年轻化”这个关键词,“年轻化”则是需要体现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三个关键点。因此,“年轻化”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需要尊重教学对象“年轻化”、突出教学内容“年轻化”、关注教学方法“年轻化”。
3.1.1 尊重教学对象“年轻化”
高校学生是台山广东音乐信息的主要接收主体,教学对象的“年轻化”强调的是高校学生的学习特性与学习需求。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学习具有明显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对传统音乐文化具有传承责任意识,因此教学创新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3.1.2 突出教学内容“年轻化”
台山广东音乐教学内容必须要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台山广东音乐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承载了大量的传统元素,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台山广东音乐的普及,更好地吸引学生对台山广东音乐的关注,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加入更多的现代元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更好地拓宽学生的音乐认知与学习广度。值得强调的是,台山广东音乐的发展历史具有极强的民族特性,因此可以与高校大思政、民族文化自信紧密结合,实现跨学科的综合运用。
3.1.3 关注教学方法“年轻化”
教学方法对于学习效率具有直接影响,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台山广东音乐融入大学课堂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年轻化”,打破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关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教学、实践体验方式,综合运用多元教学方法为台山广东音乐提供教学保障。
3.2 “年轻化”教学创新的基本策略
针对台山广东音乐“年轻化”教学的现实需求,从基础调研入手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健全考评体系,同时优化教师队伍、强化学校支持,为台山广东音乐“年轻化”提供有效的保障。
3.2.1 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健全考评体系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态度与偏好信息。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音乐的方式,例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追踪学生在网络上的音乐消费行为,从而更精准地把握他们的兴趣点,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还应考虑加入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定;采用小组作业的方式开展作业展示、同伴互评;构建开放包容的评价环境,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和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音乐会”“小组社会实践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不但能了解学生对台山广东音乐掌握情况,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高校作为台山广东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应采用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推动传承与创新。在实践中鼓励跨学科合作,将音乐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如历史学、文学、艺术设计等,从多角度探讨台山广东音乐背后的故事及其文化发展意义。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2.2 开设选修课与兴趣社团,丰富实践活动
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高校可设立一些围绕台山广东音乐开展的选修课程与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团体可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使学生在不影响其主要课程学习的同时,体验台山广东音乐的独特魅力。此外,定期邀请著名的艺术家与学者来校,举办关于台山广东音乐的主题讲座。此类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播相关知识,还能增强师生们对于这一地方独特文化遗产的兴趣及认同感。高校还可以与广东省非遗社团、民间音乐团队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及现场聆听的机会。同时,积极寻求对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抱有浓厚兴趣并愿意提供资源支持的文化企业作为战略伙伴,共同设计并执行人才培育计划,围绕台山广东音乐文化开展系列人才培育活动。
选修课、社团与专项实践活动的开展要遵循“年轻化”的思路,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禁锢。比如学院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台山广东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网络直播,邀请学生担任音乐会主播与演奏者,强化学生的参与感,以“年轻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感受台山广东音乐的魅力。
3.2.3 加大支持力度,优化教学资源
首先,学校方面可以主动寻求来自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援助,通过加强与地方教育部门及文化局等单位的合作关系,争取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和专项基金,用于提升硬件设施的质量。此外引入高质量特色传统教育资源,邀请台山广东音乐领域内的专家和教授来举办讲座或进行短期课程的教学;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在线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触及到更为宽泛的知识领域。
第二,更应从内部着手,建立健全一套系统化、专业化的内部培训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全面提升授课教师对台山广东音乐的深度理解与掌握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教学体验。学校方面应将设专门的台山广东音乐文化专业学习课程,该课程设计可涵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大方面。在理论层面,教师将系统学习台山广东音乐的发展脉络、风格流派、音乐结构、旋律特点等基础知识;在实践层面,则通过乐器演奏、歌曲演唱、即兴创作等形式,让教师亲身体验并掌握台山广东音乐的独特韵味与表现手法。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授课教师对台山广东音乐的了解,帮助教师接触最新的传统音乐教学方法,引导教师主动探索、主动创新,更好地适应当前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趋势。
结论
台山广东音乐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符合台山广东音乐的发展趋势,同时也符合高校大思政课程改革背景。本文聚焦台山广东音乐在高校中的“年轻化”的发展需求,就如何优化课程提出了参考意见。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台山广东音乐文化融入高等教育提供有效参考,为传统音乐文化进课堂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赵洁. 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进程中的育人功能探究——以“广东音乐”在高职院校美育中的传承发展为例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 (19): 41-44.
[2]冈岚. 广府音乐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教育实践研究 [J]. 戏剧之家, 2023, (32): 86-88.
[3]王芳颖,刘瑾. 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 (14): 166-168.
[4]黄颖仪. 广东音乐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大学为例 [J]. 科技风, 2022, (12): 31-33.
[5]宋维佳. 台山广东音乐活态传承与保护研究 [J]. 北方音乐, 2016, 36 (19): 4-5.
[6]张方琳. 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实施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 (01): 174-176.
[7]杨文欢. 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J]. 艺术评鉴, 2022, (23): 132-135+140.
作者简介:
雷诗君(1983.11—),女,汉族,籍贯:广东江门人,广州工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专业:音乐学,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基金项目:2024年度江门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台山广东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文化协同性研究(JM2024C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