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经济背景下女性返乡就业的新趋势

作者

张雨欣 许梦真 夏沐雅

黄山学院 安徽黄山 245014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农村女性正从传统的家庭角色中突围[1]。她们凭借数字平台探索电商、直播等多种职业,就业更灵活自主,呈现从传统农业向数字服务业延伸、从依附性岗位向自主创业转变的趋向。但背后仍存在数字技能短板、保障体系适配不足、家庭角色束缚及乡村数字基建薄弱等问题。剖析这些新趋势与挑战并探寻解决策略,对保障女性权益、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意义重大。

1 数字经济与女性返乡就业的关联逻辑

1.1 数字经济降低返乡就业门槛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地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应拓展就业渠道,推动乡村居民收入多元化,摆脱仅靠传统务农的单一途径。

1.2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

数据显示,掌握数字就业技能的女性,家庭决策的参与度从25.23% 提升至 65% 以上。挖掘分析农村产业、劳动力等数据,可为返乡女性提供精准就业指导与决策。

1.3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数字木兰”计划覆盖16 个省,依托巾帼创业引领基地,为返乡妇女等开展数字技能培训,预计2025 年底带动超1 万乡村妇女增收。女性作为数字经济参与者,其消费需求带动市场发展,为自身开拓更多元就业选择。

2 数字经济背景下女性返乡就业的新趋势

2.1 就业领域多元化

当前,家庭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就业信息搜寻成本实现对女性就业的促进作用( 仇化和尹志超,2023)[3]。返乡的女性群体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数字技术,再加上她们对家乡传统产业的熟悉了解,积极参与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工作当中。既让传统产业在创新发展方面得到推进,同时也使她们自身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2.2 就业形式平台化、个体化

数字经济平台附加灵活用工模式为女性增加了大量就业机会,目前我国灵活用工从业人员已突破2 亿[4]。以典型例子来看:有的在电商平台售卖特色农产品以及手工艺品;有的在内容创作平台利用直播、短视频来推广乡村文化并销售农产品;还有的在网约车、外卖等平台从事生活服务方面的工作。

3 女性返乡就业新趋势面临的挑战

据全国妇联2023 年的调查报告所呈现的情况来看,超过 68% 的返乡女性由于是灵活就业身份,所以很难被纳入社保体系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在政策推动之下的女性返乡就业群体,正被社会保障不足、受到家庭角色的束缚以及数字基础设施较为滞后等诸多困难所困扰。

3.1 数字技能与认知局限

全国总工会2023 年调研显示, 83.5% 的女职工认为自身数字技能欠缺,返乡女性技能供需矛盾困境更突出,很大程度制约其依托返乡就业的成效与安全性。

3.2 社会保障不完善

在2024 年的时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户籍限制予以了放宽,并且着手对平台从业者失业保障试点展开探索,只是该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结构性方面的短板问题。

3.3 家庭与工作的冲突依然存在

传统性别使妇女需要承担更多家务和养育子女责任,两者占据了女性过多时间和精力,而被逐渐排除出乡村治理的权力中心[5]。例如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区的周绪萍,他加入了当地“妈妈零工帮扶车间”,工作时带着孩子,高强度工作后还得承担全部家务,收入增长十分受限。

4 女性返乡就业新趋势良性发展的对策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女性就业比例的回归系数为 0.1590,且在0.01 水平上显著(p 值 <0.01 ),说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女性就业比例平均增加0.159 个百分点[6]。究竟怎样才能使政策的红利可以更为精准地惠泽到这一群体,化解其职业发展阻碍呢?这不仅关乎亿万农村妇女的发展,更对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及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有着重大意义。

4.1 加强数字技能培训

可依托现有资源搭建阵地,如村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由乡镇统一调配二手翻新电脑和4G 路由器,每个村安排1 至2 名兼职辅导员,优先选返乡女大学生,以此化解“上课路途远、缺乏设备”难题。

4.2 完善社会保障与权益保护

灵活就业对女性职业发展的潜在价值灵活就业为女性提供了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的就业选择[7]。县社保部门可针对电商、直播等特点,推出“灵活参保便民包”:参保步骤绘制成漫画贴于村服务站,村民提供身份证和线上店铺截图,由村干部代收代办,微信支持按季度缴费,最低档次按当地平均工资 60% 的 10% 设定。

4.3 优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

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对于女性返乡就业而言,无疑起着极为关键的支撑作用,着重聚焦于“最后一公里”关键环节。体系构建方面,搭建起“县运维中心 + 乡服务站 + 村联络员”的三级维护体系,同时把设施维护相关事宜归入到地方考核范畴之中,以此来切实保障网络物流都能够平稳运行,进而为女性返乡就业打下根基。

4.4 推动性别平等观念革新

摒弃‘男主外、女主内’这种传统的认知模式,应当着眼于乡村平日里的诸多场景。可借助诸如村广播、文化墙、村民微信群等渠道,按时推送展现本地家庭当中‘夫妻共担家务’实际情形的短视频。

5 结论

数字经济时代下乡村女性就业机遇与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8]。让女性就业呈现多元化、平台化的新趋向,还具社群化的特质。随着措施逐步落实,女性返乡就业群体将更为顺畅地融入乡村数字经济中,进而为乡村全面振兴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给予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宇思 , 高秀娟 , 张诗苑 . 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女性创业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J]. 农场经济管理 ,2025,(07):60-63.

[2] 熊芳 .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经济发展的宏观效应与前景分析[J]. 市场周刊 ,2025,38(22):13-16.

[3] 王伶鑫 . 我国女性就业人口结构变迁与收入性别差异研究[J]. 中国物价 ,2023,(11): 29-32+36 .

[4] 张录洺 , 石慧 . 日韩包容性生育支持政策的探索与成效反思 [J]. 太原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26(01):44-57.

[5] 史雪娇 , 洪传春 . 少数民族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5,39(02):16-24.

[6] 屈敏伶 , 杨翔 . 西藏数字经济发展对女性就业的影响研究[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25,31(01):115-118.

[7] 吴静怡 . 灵活就业政策对女性职业选择的支持作用研究[J]. 中国就业 ,2025,(07):52-53.

[8] 董焕. 数字经济时代下乡村女性就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 ,2025,56(S1):105-108.

作者简介:张雨欣(2006 年,7 月),女,汉族,安徽省安庆市本科学历,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