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通理得法,智趣相生

作者

许亚萍

惠安县东岭小学

摘要  本研究聚焦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旨在探索理趣语文教学法的应用效果。通过分析统编教材,采用字理识字、创设情境等方法开展教学实践,如《升国旗》《对韵歌》教学案例。结果显示,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对汉字文化理解加深。可见,理趣语文教学能将汉字学习与趣味活动融合,助力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升识字能力,值得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推广。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理趣语文;识字教学;创新实践

小学低年级是识字教学的关键阶段,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然而,传统识字教学方式往往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理趣语文教学法将汉字的构字原理与趣味教学活动相结合,为低年级识字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统编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探讨理趣语文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创新实践及效果。

一、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机械重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汉字的读音和字形。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汉字的文化内涵和构字规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识字效果不佳。同时,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汉字学习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二、理趣语文教学法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内涵

理趣语文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演变规律等“理”,又要通过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实现“理”与“趣”的有机融合,达到“通理得法,智趣相生”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基础

认知发展理论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理趣语文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图画、故事等方式,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理趣语文教学法鼓励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探索汉字的奥秘,主动构建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三、理趣语文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案例分析

(一)《升国旗》教学案例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在《升国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汉字王国之旅的情境,以解开汉字谜题获得神奇力量为线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字理识字,揭示规律:在识字教学部分,教师运用字理识字法讲解“国”字。通过展示“国”字的字理演变,介绍国字框像中国的边界线,里面的“玉”代表祖国的山川河流如玉石般尊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国”字的含义和构造。讲解“旗”字时,展示象形字及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字形。这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提高了识字效果。

(二)《对韵歌》教学案例

趣味情境贯穿教学:《对韵歌》的教学以花仙子带学生畅游汉字王国为情境主线,串联起各个教学环节。在情境中,学生跟随花仙子的足迹,学习对韵歌,认识生字,感受文字的韵律美。这种情境创设使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多种识字方法结合: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如象形识字法记“雨”字,通过展示“雨”的甲骨文,让学生观察字形与实物的联系,猜出汉字;用歌诀识字法记“风”字,编有趣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和读音。在学习“虫”字时,不仅展示其演变视频,还拓展了“虫”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含义,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五、理趣语文教学法的实践效果与意义

(一)实践效果

通过对《升国旗》和《对韵歌》等课例的教学实践,发现理趣语文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对汉字的理解更加深入,不仅记住了字形和读音,还了解了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提升。

(二)意义

理趣语文教学法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将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能从多方面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理趣语文能以趣味化的方式呈现识字内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使其主动投入到识字学习中,为语文素养的持续提升奠定基础。经验论据表明,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识字效果不佳。而融入理趣语文元素后,教学情况大为改观。例如,教师利用象形字的特点,将汉字变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简笔画,像“日”字就画成一个圆圆的太阳,“月”字画成弯弯的月牙,学生在观察和联想的过程中,觉得汉字充满了趣味,自然而然地就记住了这些字。

2.揭示汉字规律,培养思维能力

汉字具有独特的造字规律和文化内涵,理趣语文在识字教学中注重揭示这些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成和演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语文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以形声字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让学生明白形旁表示字义范畴,声旁表示读音,学生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能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形声字。比如,学习了“清”字,知道“氵”表示与水有关,“青”表读音,那么看到“晴”“请”“情”等字时,学生就能根据规律推测出它们的大致意思和读音。汉字的理据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素材,通过对汉字规律的探索,学生的归纳、推理、联想等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而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良好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3.融入文化元素,丰富语文积累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理趣语文在识字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能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语文积累,提升文化素养。比如,在学习“家”字时,教师介绍“家”字上面的“宀”表示房子,下面的“豕”表示猪,在古代,人们认为家里有猪才算是富足的家,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家”字,还了解了古代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观念。通过理趣语文的识字教学,学生接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如成语典故、神话传说等,这些文化知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积累,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从而提升语文素养的整体水平。

六、结论与展望

理趣语文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通理得法,智趣相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汉字,理解汉字文化,提升识字能力。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理趣元素,设计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理趣语文教学法在不同类型课文和不同学习场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信息技术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语文学习体验,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系县级立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建构“理趣”语文课堂学习范式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皮亚杰. 儿童智力的起源[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3. 维果茨基. 思维与语言[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4.  张田若. 小学识字教学研究[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5.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6. 王宁. 汉字构形学导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7.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J]. 教育研究, 2002(3): 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