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与就业指导协同机制构建

作者

孙群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旅游健康学院 安徽合肥 231131

引言

“三全育人”促使高校整合育人资源,构建起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当下学生管理与就业指导存在职能分割、资源分散之类的问题,难以契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这两者之间的协同机制,对于提升育人的实际效果、推动学生成长成才有着关键的现实意义。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协同机制构建的现实需求

(一)育人目标的一致性诉求

学生管理希望能够规范学生行为,推动其全面发展,就业指导则着重于职业规划以及就业能力的提高,这两者都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服务。然而在传统模式下,学生管理主要侧重于日常事务,像考勤、奖惩等方面,就业指导则主要集中在毕业前的技能培训上,如此便形成了“管理 - 指导”的阶段分离 。比如说部分高校把就业指导简单地等同于大四的“就业讲座”,忽略了学生从入学直至毕业的职业认知发展规律,与“全过程育人”的要求出现了脱节。

(二)育人资源的整合性需求

学生管理方面可掌握学生的日常行为数据,像学业表现以及社团参与等情况,就业指导则拥有企业资源以及职业测评工具,这两者之间的资源互补性比较强。然而在现实当中,却存在着信息壁垒,在一些高校里面,学生管理部门所拥有的“险阻学生档案”与就业部门的“就业帮扶名单”重合率相对较低,这也就反映出资源协同方面存在不足。“全方位育人”这一理念要求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2]。

(三)育人实践的动态性挑战

当下就业市场的变化速度较快,就像新兴职业“数字孪生工程师”的出现,这使得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难以做到实时响应。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依旧采用“标准化流程”,像统一的评奖评优指标,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与就业指导里“人职匹配”的理念相互矛盾。“全员育人”需要构建动态协同机制,其中辅导员要在日常管理里留意学生职业兴趣的变化,就业指导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生涯档案的建设中,形成“管理数据 - 指导策略 - 就业反馈”的闭环 [3]。

二、协同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目标协同: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以系统论的角度审视,育人目标的协同应当遵循学生职业认知发展的规律,把碎片化的管理以及指导目标整合成为有逻辑递进关系的体系。心理学研究显示,大学生职业心理发展要历经探索期、定向期、强化期以及实施期。目标协同需要与这些阶段相匹配,防止出现“重管理轻指导”或者“临毕业突击指导”这类割裂的现象。

开展“阶梯式”目标衔接工程,大一阶段借助新生研讨课由学生管理主导以及行业发展讲座由就业指导主导的联动方式,达成职业认知启蒙;大二时把专业奖学金评选标准和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相挂钩,此规则由学生管理制定,同时开展职业测评与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负责实施,以此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衔接;大三以学科竞赛和企业实践作为载体,学生管理提供平台,就业指导对接校园招聘资源,强化实践能力与就业机会的匹配;大四整合心理支持档案由学生管理负责以及个性化就业帮扶方案由就业指导负责,形成一个闭环。例如某高校将 GPA 考核与职业技能认证强制联系起来,要求学生每学年完成相应阶段的职业能力指标,促使目标协同落实。

(二)内容协同:打造交叉融合的育人模块

根据“角色理论”可知,职业角色的养成需要融入到日常行为的塑造之中,而内容协同的本质在于打破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以及职业指导之间的边界。借助模块重构达成育人要素的有机融合,社会学研究说明,当教育内容构建起“认知 - 情感 - 行为”这样连贯的链条时,育人效果会得到提升。

思想教育和职业伦理相融合,以“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处为基础,开发“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把劳模宣讲纳入学生管理的思政课程体系,比如设置必修讲座学分,同时也作为就业指导中职业伦理的核心内容。借助案例教学强化职业使命感,某高校邀请高铁首席技师参与思政课堂,并且同步开展“行业伦理工作坊”,达成思想引领与职业素养两方面的提升。

日常管理与生涯规划相互关联:于宿舍管理内引入“职业文化角”,学生管理承担场地与维护工作。定期更替行业前沿资讯,把就业指导的“生涯访谈”转变为主题班会固定环节。规定学生每学期分享职业探索经历,比如企业参观、校友访谈,辅导员与就业导师一同进行点评。某高校于宿舍楼栋设立“职业发展留言墙”,收集学生职业困惑,就业部门定期给予解答,达成管理场景与指导场景的自然衔接。

(三)资源协同:搭建数据共享与平台联动机制

依据资源互补理论来看,学生管理所涉及的行为数据比如考勤、奖惩以及心理测评等方面;就业指导所囊括的市场资源像企业需求、职业测评工具等,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而数据中台跟平台联动属于破解资源壁垒的关键途径,可产生一种大于二者简单相加的育人效能。

构建育人数据中台: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管理系统以及就业指导系统给予整合,搭建起全周期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学业表现、行为习惯、职业倾向、实习经历”等方面,运用算法模型来识别出“学业预警且职业迷茫”的学生。像连续两个学期 GPA 低于 3.0 并且职业测评显示兴趣匹配度低于 60% 的学生,将其自动推送给“辅导员与就业导师”协同帮扶小组,为这些学生制定“学业提升计划以及职业探索方案”。某高校中台运行半年之后,此类学生的就业率提高了 18% ,这证明了数据协同是有效果的。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学生管理部门携手就业指导中心共同组建“企业育人共同体”,邀请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参与到学生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企业还会提供定制化的实习岗位,某理工类高校同新能源车企展开合作,把企业的“三电系统质量管控标准”细化为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达到标准的学生可直接进入企业实习考核阶段,达成校内管理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无间隙对接。

结语

在“三全育人”视角之下构建高校学生管理与就业指导协同机制,这属于新时代育人模式创新的必然需求。借助目标、内容、资源以及评价方面的深度协同,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育人方面的合力。如此一来可提高学生管理的针对性,还可以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为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给予机制保障。未来要深化协同内涵,促使育人工作和社会需求实现动态对接,帮助高校育人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葛琼 . 国际贸易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与就业服务的新探索——评《贸易与就业》[J]. 国际贸易 ,2024,(10):98.

[2] 李明洁 .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路径探析——以三线城市二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J]. 中国储运 ,2024,(10):132.

[3] 郭瑜 , 张晓芳 . 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风险的成因与控制措施 [J]. 法制博览 ,2024,(18):18- 20.

孙群(1990.11- ),男,汉族,安徽省石台县, 学士, 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学生管理 单位: ,

基金/ 课题项目:

1、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安徽省教育厅 2023 年 7 月 20 日 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 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 匠心工商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项目编号:sztsjh- 2023- 4-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