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路径创新研究

作者

潘子睿 孙研 张晓斐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已成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命题。本研究以教育家精神为价值引领,系统探讨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筑牢教师职业信仰根基,强化立德树人使命担当,为培育新时代"大先生"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情怀;教育家精神

教育情怀作为一种教师教育精神,引导教师的知情意行,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新时代提出了教育家精神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和创新。教育家精神不仅为新时代复合型创新型专家型教师的养成提出了根本遵循,而且也是坚定新时代师范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根基。

一、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价值意义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源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践行教育家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教育情怀是新时代师范生从教的核心素养和精神信仰;从教师的视角来看,教育情怀是教师融合人文精神、生命素养等形成的教育信仰,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会源源不断地渗入教师的职业生涯乃至整个生命历程,并在其中得以升华。

对于师范生的培养而言,教育情怀的培育是师范生培养的关键一环,教育家精神指导教育情怀关键点的发挥。然而处于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师范生所形成教育情怀具有指向性、稳定性等特点。为此,本文以传播践行教育家精神为统领,以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育为切入点,探索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路径,从而引导师范生形成追求卓越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现状困境

(一)00后师范生的思想现状与教育家精神内涵存在冲突

教育家精神承载着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继承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既是对师魂的凝练升华,又是对我国一代代师道传统的继承发扬。教育家精神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被视为教育事业的灵魂,但这一精神在00后师范生群体中并未得到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这主要源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深刻且丰富,涵盖了教育理想、教育理念、教育情怀等多个层面。这种高度思想层次的要求使得00后师范生在初次接触时难以迅速把握其精髓。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直接、明确的教育信息,而对于教育家精神这种需要深入思考和领悟的精神财富,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动力去挖掘。

再者,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谱系中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底蕴。同时也对00后师范生内化教育家精神带来了一定的困难。00后可能对这段历史没有深刻的理解,因此难以将教育家精神与自身的教育实践相结合,更难以将其内化于身来增强自身的教育情怀。

(二)师范生轻视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性,学习动力不足

在现实中,教师多被视为一种谋生的职业,00后从教热情低落,职业坚守“燃料告急”。部分师范生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性认知存在显著不足,其学习主动性亦呈现低迷态势。具体而言,这些师范生往往持有一种误解,即认为自身完全有能力胜任低于其学段的教育工作,尤其在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领域。这种认知背后,潜藏着诸如“仅是陪孩子玩耍”、“大材小用”、“课堂教学轻松简单”等片面且偏颇的观念。此类观念不仅忽略了基础教育阶段在孩童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也未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性与严峻挑战。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和学前教育,对于儿童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此阶段所承担的责任,远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关乎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培育模式弱化教育实践

当前,高校在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育上存在一种倾向,即过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相对忽略了教育实践以及师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现代师范教育一直都在强调技能培养,甚至各师范大学专门成立教师教育学院,但也尚未改变师范生技能培育与训练不到位的问题。许多师范院校沿袭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将知识的积累视为在校学习的首要任务。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师范生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却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实际教学中的操作技能。这种偏向理论的教育模式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师范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他们可能能够熟练地背诵各种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在面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时,却往往手足无措,无法有效地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创新路径

(一)擦亮师范专业发展底色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高校培育师范生提供了价值目标导向,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以高质量创新实践为依托。一方面要关注教育教学、学科知识等在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中的基础地位,为师范生成为合格教师并走向具有扎实学识、复合型知识和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回应时代需求,以实践为导向,探索如何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全面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面性。结合现实探讨“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以及为谁培养教师”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把教育情怀培育工作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合当代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将第一课堂作为师范生获取知识、形成初步教育认知的主要场所,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利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为师范生提供更为广泛、深入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二)坚守师范专业发展本色

教师角色认同是是个体对自己的教师角色或教师身份的确认,是对自己担当的教师角色或教师身份的认可和接纳。师范教育的核心体系中,特别强调对师范生身份荣誉感与未来职业崇敬之心的培养,旨在让师范生以乐业的心态,深刻理解和认同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可贵,从而激发他们坚守教师使命、践行师生伦理之善的坚定信念。要注重引导师范生从制度层面认识和理解师范生身份的意义与价值,这不仅意味着师范生身份是连接学生与教师职业的重要桥梁,更是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通过这一层面的引导,师范生要明确自己的主体责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于教育事业。

其次,鼓励师范生与内心理想教师保持一致,并有意识地实践这些条件,以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教学和教学能力。这种自我塑造和有意识的实践过程,不仅帮助普通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教学特色,更能够让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增添师范专业发展亮色

以课程为载体的教育家精神培育路径,发挥课程培育教育家精神的路径,要着重考虑如何将教育家精神内涵意蕴即体现为理论形态的内容,尤其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维度,与相关课程内容有效建立联结,实现课程内容间的深度融合。当然,教育家精神教育的课程育人途径并非仅限于理论教学的范畴,它同样涵盖了通过实践体验来深化理解的方式。通过融入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实践,有效激发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促使他们树立“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教育事业的繁荣紧密相连,形成坚定而持久的教育情怀体系。且教育家精神强调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与教育情怀中的坚定性和崇高性相契合。同时,教育家精神中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也为教育情怀注入了深厚的道德意蕴。

教育家精神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时代的精神坐标,它为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激励师范生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用教育家精神激励自己,既做学问之师,更做品行之师;以教育家精神引领自身,坚定理想信念、涵养教育情怀、勇担民族复兴使命,从而保障教育家人才预备队伍的充实,既是锻造强国之师的内在需要,又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需要。

总的来说,培养师范生教育情怀是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系统的战略来提升师范生教学意识。这一过程应侧重于引导“教育家型教师”来树立强烈的教育意识,并注重教育实践中的师德践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融合教育家精神对师范生教育情怀进行培育。紧跟教育领域的新变革和教师角色的新变化,以及深刻理解和掌握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定位,帮助师范生深刻理解教育的崇高使命,激发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忠诚。最终培养出真正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有格局的新时代“大先生”。

参考文献

[1]王璐佳,马香莲.用教育家精神坚定新时代师范生的教育理想信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4,34(04):54-59.

[2]赵丹妮,曾育松.生命教育视域下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3,(17):56-59.

[3]王莅,王凌皓.弘道立范: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4,(04):108-116.

[4][5]陈祺,谢泉峰.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1):66-70.

[6]李亚娟.觉醒情感:师范生情感教育价值与路径分析[J].江苏高教,2020,(04):105-109.

[7]杜文静,张茂聪.“新师范”建设的时代意蕴、现实张力与路径选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03):85-93.

[8]宁金平.职前教师角色认同的培育途径[J].教育评论,2014,(05):45-47.

[9]班振.教育家精神融入公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价值、原则、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03):3-8.

[10]刘星辰,任嘉羚.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1):26-30.

基金项目:本文为临沂大学2024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路径创新研究”(X2024104524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