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曹俊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 211500
一、信息技术与道德法治教育的融合价值
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从学科特性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价值引领、实践体验和思维发展,而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资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搭建互动的实践平台,这与学科教学需求高度契合。
在政策层面,《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大量社会热点、法律案例和道德两难问题,都需要信息技术支持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和感染力。例如,在讲授 “网络生活新空间” 时,教师可借助网络舆情分析工具,让学生直观感受网络信息的复杂性,这比单纯讲授更具说服力。
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当代初中生是数字原住民,他们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已深度信息化。研究表明,融入信息技术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使抽象的价值观念具象化,复杂的法律条文情境化,显著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理性认知。例如,通过虚拟法庭模拟庭审过程,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司法公正的内涵。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优化框架
基于对统编教材的深入分析和教学实践,我们构建了信息技术支持的四维优化框架。资源整合维度强调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括典型案例视频、法律法规数据库和时事热点专题包,为教学提供丰富素材。例如,在讲授 “尊重他人权利” 时,可调用真实庭审录像片段,增强教学真实性。
情境创设维度利用虚拟现实 (VR)、增强现实 (AR) 等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如开发 “诚信超市” 虚拟场景,让学生在模拟购物中体验诚信选择;设计 “网络谣言传播” 交互模拟,直观展示不实信息的危害。这些情境能有效解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场域不足的问题。
互动强化维度建立在线讨论平台和即时反馈系统。通过课堂应答器实时收集学生观点,利用词云分析呈现集体认知;搭建班级网络议事厅,开展线上民主协商活动。这种互动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评价创新维度引入学习分析技术,建立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档案。通过记录学生在各类模拟情境中的选择和行为数据,形成个性化的成长轨迹图,为精准指导提供依据。同时,开发道德两难问题自动测评系统,科学评估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发展。
三、实践案例分析
在八年级上册 “遵守社会规则” 单元教学中,我们实施了信息技术支持的优化实践。课前,教师利用学科资源平台,为学生推送了三个不同视角的交通秩序纪实短片,要求学生在在线讨论区发表观感。数据分析显示, 83% 的学生能准确识别违规行为的危害,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课中,教师首先使用交互式白板呈现学生课前观点的词云分析,聚焦讨论重点。随后,通过虚拟交通场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行人、司机和交警,在动态情境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系统自动记录每位学生的决策行为,生成行为模式报告。实践表明,这种沉浸式体验显著提升
了学生对规则价值的认同。
课后,教师布置了 “校园规则优化建议” 的协作任务,学生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分组讨论,提交多媒体提案。教师利用智能评价系统,从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三个维度进行自动初评,再结合人工反馈,大大提升了评价效率。两周后的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对新规的遵守率提高了 27% 。
在九年级 “法治中国” 专题复习中,教师引入了 “法律知识闯关”游戏化学习系统。系统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自动调整难度,并生成个性化的知识补弱方案。期末测评数据显示,实验班级的法律知识掌握度比对照班高出 15 个百分点,且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四、挑战与对策
信息技术与道德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首要问题是技术应用与教学目标的脱节,部分教师陷入 “为技术而技术” 的误区,忽视了价值引领的根本任务。对此,应建立技术应用的审核机制,确保每项技术应用都服务于明确的育人目标。
学生信息素养不足也制约了教学效果。调查发现,约 35% 的初中生缺乏有效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在开展网络伦理教学时容易偏离方向。解决方案是开发信息素养微课程,嵌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实现双目标协同达成。
技术资源的区域不均衡也不容忽视。农村学校往往缺乏先进设备,可采取 “移动终端 + 云平台” 的轻量化方案,通过智能手机实现基本的信息化教学功能。同时,建议教育部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缩小数字鸿沟。
教师信息教学能力提升是关键。调研显示,仅 40% 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应构建 “学科知识 + 信息技术 + 教学法” 的三维培训体系,开展校本研修和案例分享,提升教师融合应用能力。
五、结论
信息技术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提供了强大支持,但必须坚持以育人目标为导向,避免技术异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构建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支持系统,实现价值引导与技术赋能的有机统一。教师应成为技术应用的理性决策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选择适切的技术工具和策略,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中的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Z].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