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李静

内江市第六中学 641000

当语文教育从“教课文”转向“育素养”,教学的核心命题便从“传授什么知识”变为“培养什么能力”。高中语文作为传承文化基因、塑造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亟需打破单篇教学的局限,构建更具系统性的育人框架。大单元教学以主题为纲、以文本群为体、以活动为脉,恰好回应了这一需求:它既让学生在文本的互联中把握语言规律,又在任务的进阶中深化思维层次,更在实践的体验中积淀文化认同。从青春价值的多元解读到良知悲悯的跨时空审视,从阶梯式目标的精准落地到多元化评价的全程追踪,大单元教学正在重塑语文学习的样态。

一、以素养发展为主线构建阶梯式单元目标体系,实现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培育的转变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贴合学生认知成长的自然轨迹。阶梯式单元目标体系的精妙之处,在于把抽象的素养要求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阶段性任务。就像爬楼梯一样,每一级台阶都有明确的高度和方向,既不会让学生因目标模糊而迷茫,也不会因跨度太大而退缩。传统教学中,知识点常常像散落的珍珠,学生即便记住了很多,也难以串联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链条。而阶梯式目标能让语言建构、思维提升等素养维度,随着任务推进自然生长【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青春的价值”大单元教学中,三级目标可细化为更具体的学习任务。初级目标阶段,除了梳理《沁园春・长沙》里“百舸争流”“指点江山”等青春意象,还要让学生用表格对比《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火山喷发”式的激情与《红烛》里“莫问收获”的奉献,在具象对比中掌握意象分析的步骤。中级目标则可引入课外拓展文本,如食指的《相信未来》,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时代青春价值的差异:革命年代的豪情、建设时期的担当、当下青年的迷茫与坚守,在思辨中学会用历史眼光审视文本。高级目标除了撰写“青春宣言”,还可组织“青春故事分享会”,让学生结合文本意象与自身经历,用诗朗诵、情景剧等形式展现对青春价值的理解,使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深度在实践中得到双重提升。

二、立足文本群内在逻辑搭建主题式学习支架,促进从单篇解读到整体感知的深化

大单元教学中的文本群如同多棱镜,每个文本都是折射核心主题的镜面,它们通过内在逻辑丝线相互勾连。主题式学习支架就像串联镜面的枢纽,能让学生在文本间自如穿梭。传统单篇教学常让学生困在孤立的文本细节里,如同在森林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主题支架能引导学生先找到文本群的“共同根系”——核心主题,再顺着枝干探索不同文本的独特表达。比如分析不同文体时,支架可先搭建“内容—形式—情感”的比较框架,让学生在梳理中发现诗歌的凝练、散文的灵动、小说的丰满如何共同服务于主题【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良知与悲悯”单元,可细化“悲剧中的人性光辉”主题支架的层级。第一层级聚焦文本细节,引导学生批注《窦娥冤》中“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的呼告里藏着的底层良知,圈点《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独白里交织的悲悯与挣扎。第二层级搭建跨文本对照表格,横向比对窦娥“血溅白练”的刚烈反抗与哈姆莱特“装疯”的迂回抗争,纵向分析民间冤案与宫廷悲剧中人性觉醒的不同路径。第三层级引入拓展阅读《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让学生小组合作绘制“良知困境图谱”,标注三位主人公在礼教压迫、权力博弈、世俗偏见下的选择差异。最后组织“悲剧的力量”研讨会,学生结合图谱阐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守护良知、传递悲悯,使单篇的情感共鸣升华为对人性尊严的深度思考。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过程性素养监测,助力从结果判定到成长追踪的跨越

传统纸笔测试如同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学生,难以捕捉素养成长的丰富轨迹。多元化评价体系则像一组多棱镜,从知识掌握的深度、能力运用的灵活度、情感投入的真实度等多个切面,折射出学生的成长状态。过程性监测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像园丁观察幼苗生长那样,记录每一次抽枝展叶的细节。当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提出独特观点时,当他们在实践任务中调整策略时,当他们在同伴互评中反思不足时,这些瞬间都藏着素养生长的密码。教师通过收集这些动态信息,既能及时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又能反向优化教学设计,让评价从“终点判定”变为“成长导航”,真正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精准化与持续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可细化评价维度。书面评价除常规鉴赏作业外,增加“意象笔记”检查,关注学生日常积累的意象分析思路;过程性评价设计“课堂发言积分表”,记录学生在《再别康桥》“西天的云彩”与《荷塘月色》“月光”意象对比中的发言质量,包括观点新颖度和论据支撑力;实践评价设置“创作修改档案袋”,收集学生原创诗歌从初稿到终稿的修改痕迹,附上手写修改说明;同伴评价采用“星级互评表”,从“意象选择”“情感表达”“语言韵律”三个维度进行互评,并附上具体修改建议;教师还可加入“素养成长曲线图”,每月标注学生在“审美鉴赏”“语言创造”两项能力上的变化。通过这样多维度、全流程的评价,清晰呈现学生从“能识别意象”到“会创造意象”的素养进阶轨迹。

四、结语

从阶梯式目标体系让素养培育“看得见成长”,到主题式学习支架让文本解读“理得清脉络”,再到多元化评价体系让素养发展“留得住轨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本质上是一场从“知识灌输”到“素养生长”的教学革命。它不再将文本视为孤立的知识点容器,而是作为滋养语言能力、锻造思维品质、传承文化精神的“养分综合体”;不再将评价视为终点的分数判定,而是作为伴随成长的动态导航。当学生在青春主题的实践中学会表达,在良知与悲悯的思辨中深化理解,在诗歌散文的创作中沉淀审美,核心素养便已超越概念的范畴,成为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格。

参考文献

[1] 陈文 . 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研究 [J].语文世界 ,2024,(26):17-18.

[2] 屈秋华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2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