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机电产品热管理系统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作者

侯峰

合肥信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00

一、引言

在 “双碳” 目标推动下,新能源机电产品凭借高效清洁优势,广泛应用于交通、能源等领域。但产品运行中,电机、电池、功率半导体等核心部件会大量产热,若热量堆积,不仅导致效率下降(如电机温度每升 1℃,效率降约 0.3% ),还可能引发绝缘老化、部件烧毁等安全问题。传统热管理系统多采用单一散热方式(自然散热、强制风冷),存在散热效率低、适应性差、能耗高等缺陷,难以满足高功率密度、宽工况运行需求。因此,开展热管理系统优化设计,通过创新结构、优选介质、构建智能控制体系,实现 “高效散热 - 低能耗 - 高可靠性” 目标,具有重要理论与工程意义。

二、新能源机电产品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与功能需求

2.1 设计原则

热管理系统设计需遵循 “可靠性优先、效率最优、能耗最低” 原则:

可靠性优先:确保核心部件(电池、电机、IGBT)温度控制在安全阈值内(锂电池最佳温度 25-40% ,电机绕组温度 ⩽155% ),避免过热导致性能衰减或风险;

效率最优:优化散热路径与传热方式,降低热阻,减少热量积聚;能耗最低:在满足散热需求的同时,减少风扇、水泵等散热设备能耗,避免影响产品整体能效。

2.2 功能需求

结合产品运行特性,热管理系统需满足以下核心需求:

精准控温:按部件温度需求分区动态控温,适应启动、满负荷等不同工况;

宽环境适应性:在 -30cC 至 60% 、高湿度等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

轻量化与集成化:采用铝合金、复合材料实现轻量化,与产品结构集成以减少空间占用;

故障预警与容错:具备温度监测、故障诊断功能,散热失效时可切换备用模式保障安全。

三、新能源机电产品热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

3.1 散热结构优化: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拓扑设计

传统散热结构(如平板式散热器)存在传热路径长、热流不均问题,通过拓扑优化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可实现高效设计:

拓扑优化设计:采用 ANSYS、ABAQUS 等软件,以 “最小热阻”为目标,结合 CFD 与热传导理论,优化翅片结构(变截面、仿生翅片)与流道布局(蛇形流道、微通道)。例如,直翅片改锯齿形可增散热面积 15%-20% 、降风阻 10% ;微通道(直径 0.1-1mm )可提升传热系数 3-5倍,适用于 IGBT 等高热流密度部件;

多部件集成散热:针对新能源汽车 “三电系统”,设计集成式散热模块,共用冷却回路与散热器。如电机控制器与电池冷却器集成,可降系统重量 12%-15% 、减空间占用 20% 。

3.2 传热介质优化:高效热载体的选型与改性传热介质性能直接影响散热效率,优化方向如下:

液态传热介质:传统乙二醇水溶液(比热容 3.4kJ/(kg⋅K) )低温流动性差、腐蚀性强;采用 Al2O3/ 乙二醇、CuO / 水等纳米流体,可提升热导率 20%40% ,冰点降至 - 40C 以下;咪唑类离子液体(分解温度 > 300C )适用于风电变流器等高温工况;

气态传热介质:光伏逆变器等密闭空间,用氦气(热导率为空气 6倍)、氩气替代空气,可提升对流散热效率并防部件氧化;

相变传热介质:将石蜡(潜热约 200kJ/kg )、脂肪酸类 PCM 与散热器结合,利用相变潜热 “ 削峰填谷 ”,如电池包嵌入 PCM 模块,可避免快充时温度骤升,延长循环寿命。

3.3 智能控制策略:基于工况自适应的动态调节

传统 “ 开环控制 ” 或 “ 固定阈值控制 ” 无法实时适配工况,基于IoT 与智能算法的策略可实现动态优化: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在核心部件与散热系统部署温度、流量、压力传感器,通过边缘计算融合数据,精准判断热状态;

自适应控制算法:采用 PID 优化、模糊控制或 MPC 算法,按热状态调节设备参数。如电池温度 <25C 时关主动散热, 25⋅40C 时调风扇转速, >40C 时启风扇、水泵与制冷机组;

工况预判与提前调控:结合机器学习分析历史数据(如汽车行驶速度、负载率),预判产热趋势并提前调整系统状态,如预判爬坡时提前提风扇转速与水泵流量。

四、热管理系统优化后的性能分析

4.1 仿真分析:基于 CFD 与热仿真的效果验证

以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为例,用 ANSYS Fluent 构建模型对比优化前后性能:

温度分布:优化前(直翅片 + 乙二醇)IGBT 最高温 85C 、温差15C ;优化后(锯齿翅片 +Al2O3 纳米流体)最高温 72C 、温差 8C ,满足 ≤80C 安全要求;

散热效率:热阻从 0.8C/W 降至 0.5C/W ,效率提升 37.5% ;

能耗:相同需求下,风扇与水泵能耗从 120W 降至 95W,降20.8%

4.2 实验测试:基于台架与实车的性能验证

搭建电机控制器热管理台架,模拟怠速、额定负载、满负载工况测试,并在 500km 续航纯电动车上道路测试:

台架测试:满负载(150kW)时,IGBT 温度稳定 70–75C ,较优化前降 10–15C ;连续运行 4 小时无过热报警,部件性能衰减率从 5% 降至 2% ;

实车测试:夏季 35C 、 120km/h 工况,电池包平均温 35-38C ,降8–10C ,百公里电耗从 18kWh 降至 16kWh(降 11.1% );冬季 - 20C 工况,余热回收加热电池,升温至 25C 时间缩 30% ,提升低温充电效率与续航。

4.3 可靠性与经济性分析

可靠性:加速寿命试验(高温高湿循环、振动)显示,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从 5000h 升至 8000h,可靠性提 60% ;

经济性:初期成本增 15% (纳米流体、智能控制器),但电池循环寿命从 1500 次延至 2000 次,全生命周期成本降 25%-30% 。

五、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热管理系统优化需从散热结构、传热介质、智能控制三维度协同推进,单一维度优化无法实现综合目标;

拓扑优化散热结构可降热阻提效率,新型传热介质突破传统瓶颈,智能控制实现动态调节降能耗;

仿真与实验验证,优化后核心部件温降 8–15C ,能耗减 10% -18% ,可靠性与经济性显著提升。

5.2 展望

推广热电制冷、喷雾冷却等新型技术,适配 500W/cm2 以上高热流密度部件;

结合太阳能、余热回收,实现散热系统能源自给;

构建数字孪生模型,提升实时监测、故障预判与远程运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星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优化与节能效益提升 [J]. 汽车电器 ,2025,(07): 34-35+38 .DOI:10.13273/j.cnki.qcdq.2025.07.019.

[2] 刘琳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创新设计与性能评估 [J]. 汽车知识 ,2025,25(06):18-20.

[3] 丁奕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J]. 汽车测试报告 ,2024,(2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