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藏基层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路径

作者

丹增措姆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镇人民政府 西藏 当雄县 851500

引言

基层群众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当地群众的生产智慧、生活习俗与精神信仰,涵盖民间歌舞、传统技艺、民俗礼仪、口头文学等丰富形式。其可持续发展与传承,不仅关乎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续,更对增强基层群众文化认同、促进边疆地区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时代发展背景下,需通过科学路径平衡文化保护与创新,确保基层群众文化既保留本真特色,又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因此,探索可持续发展与传承的核心维度、路径及保障措施,对推动基层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基层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

(一)文化认同建构价值

基层群众文化是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其蕴含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通过代际传承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帮助基层群众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与情感归属;在文化活动开展中,如民间节庆、集体歌舞等,群众通过共同参与强化文化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为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奠定文化基础。同时,文化认同的强化也能激发群众主动保护与传承文化的意识,形成 “认同 — 传承 — 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社会治理赋能价值

基层群众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具有独特赋能作用。传统民俗中的互助理念、调解机制等,与现代基层治理需求相契合,可通过文化活动传递和谐共处、邻里互助的价值观,化解基层矛盾,提升治理效能;此外,文化活动的开展能丰富基层群众精神生活,减少不良社会现象,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 “管理” 向 “共治”转变,实现文化与治理的协同发展。

(三)经济发展带动价值

基层群众文化具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经济产品,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民俗文化旅游等,既能为基层群众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又能通过经济收益反哺文化保护与传承;同时,文化品牌的打造能提升地方知名度,吸引外部资源投入,形成 “文化促经济、经济助文化” 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助力基层实现文化与经济协同振兴。

二、基层群众文化传承的关键路径

(一)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路径

传统技艺传承需聚焦 “人” 与 “技” 的双重延续。一方面,建立传承人培育体系,通过 “师带徒”“老艺人授课” 等方式,鼓励年轻一代学习民间绘画、唐卡制作、藏香酿造、传统纺织等技艺,同时为传承人提供生活保障与创作支持,激发传承热情;另一方面,搭建技艺展示与实践平台,在基层设立技艺工作室、传承基地,组织技艺交流活动,让传统技艺在日常实践中得以延续,避免技艺因无人传承而失传。

(二)民俗文化的场景化传承路径

民俗文化传承需依托具体生活场景,避免文化脱离实际。通过保留与恢复传统节庆习俗,如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等,在节庆活动中完整呈现民俗流程,包括仪式环节、饮食文化、服饰展示等,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民俗魅力;同时,将民俗文化融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如在社区活动中心、乡村文化站开展民俗讲座、民俗展演,打造 “日常化”的民俗文化场景,确保民俗文化自然融入群众生活,实现活态传承。

(三)文化内容的创新性传承路径

文化传承需在保护本真的基础上适度创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对传统口头文学、民间故事等内容进行整理与再创作,转化为适合现代传播的形式,如绘本、短视频、有声读物等,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范围,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在文化表达形式上,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将传统歌舞元素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传统图案应用于现代设计,既保留文化内核,又赋予文化新的时代活力,增强文化吸引力与生命力。

三、基层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与传承的实施保障

(一)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政策支持是基层群众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核心保障,需从制度设计、资金保障、资源保护三方面构建系统性支持体系。政策制定上,需结合基层文化特色与实际需求,明确文化保护范围、阶段性目标及具体措施,并将文化传承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乡村振兴、边疆建设等战略协同推进。资金保障方面,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并细化使用方向,一部分用于传承人生活补贴、技艺培训,一部分投入传承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更新,另一部分支持基层开展民俗展演、技艺交流等文化活动,确保资金精准赋能。资源保护制度上,对濒危文化项目实施 “一对一” 抢救性保护,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资料收集与整理,同时建立数字化文化资源档案,记录文化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流程、传承谱系等信息,实现文化资源可追溯、可保护、可传承。

(二)公共文化服务完善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基层群众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支撑,需从设施建设、服务供给、数字化升级三方面系统推进,构建覆盖全面、功能适配的服务体系。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上,需结合不同区域文化特色与群众需求,差异化布局功能载体:在乡村重点建设集技艺教学、民俗展演、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套传统技艺工作室,配备专业工具与原材料;在社区打造民俗展示馆,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等方式呈现当地民俗文化,同时设置互动体验区,让群众直观感受文化魅力,确保设施既能满足文化传承需求,又能贴合基层生活场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时,需注重 “精准化” 与 “本土化”:组织由本土文化专家、传统艺人组成的专业团队,定期下乡开展针对性辅导,如为乡村文化骨干培训民俗活动组织流程、为技艺学习者提供一对一指导;结合基层群众兴趣点,设计常态化文化活动,如每月举办一次民俗故事会、每季度开展一场传统技艺比拼,逐步提升群众的文化创作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激发群众参与文化传承的主动性。

(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能形成文化传承的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协调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激发基层群众主体意识,通过成立文化合作社、民间文化团体等,鼓励群众主动参与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让群众成为文化传承的 “主角”;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如高校、文化机构、企业等,通过学术研究、技术支持、市场合作等方式,为文化传承提供专业指导与资源支持,形成 “政府 + 群众+ 社会” 的协同参与机制,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基层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是一项兼具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的系统工程,需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依托科学的传承路径与完善的保障措施,实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从文化认同、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的价值挖掘,到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内容创新的路径探索,再到政策、公共服务、多元主体的保障构建,每个环节紧密衔接,共同构成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完整框架。未来,需持续优化传承路径与保障机制,让基层群众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为民族文化繁荣与边疆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素慧. 林芝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 2019, (20): 71-74.

[2] 郝少敬 .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凝聚和谐社会建设正能量—以林芝市基层文化建设为例 [J]. 发展论坛 , 2015, (06): 22-27.

[3] 王梦敏 , 申延青 . 繁荣群众文化 服务基层大众 [N]. 日报 ,2006-11-30 (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