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欺凌管理策略研究
黄景艺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镇龙小学
摘要:校园欺凌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安全。本文以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镇龙小学五六年级寄宿生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探讨校园欺凌的现状、成因及管理策略。研究发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为此,本文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综合防控策略,旨在为类似学校提供参考,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校园欺凌;管理策略;镇龙小学;寄宿生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之间发生的故意、反复的攻击性行为,包括身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镇龙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寄宿生活可能增加校园欺凌的风险。因此,研究该校校园欺凌的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镇龙小学五六年级寄宿生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以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校园欺凌的研究现状;通过问卷和访谈,获取镇龙小学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校园欺凌的处理方法和效果。
二、校园欺凌的成因
家庭因素
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缺乏父母陪伴,家庭教育方式单一,可能导致学生性格孤僻或攻击性强。此外,家庭经济困难或父母关系紧张也可能成为学生被欺凌的诱因。
学校因素
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难度较大,学生在宿舍的自由时间较多,缺乏有效监管。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足,学生缺乏正确处理冲突的能力。
社会因素
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网络暴力的传播等也可能影响学生的行为。例如,一些影视作品或网络文化中对暴力行为的美化,可能导致学生模仿。
三、校园欺凌管理策略
(一)学校层面
完善管理制度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例如,设立专门的校园欺凌举报箱,鼓励学生和家长积极反映问题。同时,制定详细的校园欺凌处理流程,确保事件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设计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绪管理能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指导。此外,学校应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优化校园环境
改善宿舍和校园的硬件设施,增加监控设备,确保学生活动区域的安全。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班会、主题演讲等形式宣传反欺凌理念。例如,开展“无欺凌班级”评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家庭层面
加强家校合作
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心理状态。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普及校园欺凌的危害及预防方法。例如,邀请专家为家长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鼓励家长多陪伴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例如,建议家长每天安排固定时间与孩子交流,了解其在校生活。
(三)社会层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区应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组织志愿者开展反欺凌宣传活动。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校园欺凌事件,推动社会形成反欺凌共识。例如,社区可以联合学校开展“反欺凌宣传周”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法律保障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校园欺凌的法律责任。加强对校园欺凌的执法力度,确保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戒。例如,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校园欺凌专项法规,为学校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因家庭背景引发的言语欺凌
1. 案例背景
镇龙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明(化名)来自一个贫困家庭,父母在外打工,他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小明的穿着和用品显得较为陈旧。班上部分同学因此嘲笑他,给他取侮辱性绰号,甚至在课间和宿舍中孤立他。小明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受到影响。
2.处理过程
初步发现:班主任通过日常观察和与班干部交流,发现小明的情绪和行为异常。经过与小明的单独沟通,了解到他被同学欺凌的情况。
学校介入:班主任立即召开班会,强调尊重同学的重要性,同时对涉事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学校心理咨询师为小明提供心理疏导,帮助他缓解心理压力。
家校合作:班主任与小明的父母和祖父母沟通,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并通过电话和视频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学校为小明提供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减轻其家庭负担。
后续跟进:学校安排小明所在班级开展“关爱同学,拒绝欺凌”主题班会,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此外,学校还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探讨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3. 处理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情绪逐渐稳定,与同学的关系有所改善。他重新融入班级,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学校通过此案例,进一步加强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完善了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机制。
(二)案例二:因性格差异引发的关系欺凌
1. 案例背景
六年级学生小华(化名)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班上部分同学性格较为外向,喜欢热闹,对小华的沉默寡言产生了误解,认为他“不合群”,于是故意在集体活动中排斥他。小华多次尝试融入班级,但都因缺乏支持而失败,最终变得越来越孤僻。
2. 处理过程
发现与调查:小华的异常行为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通过与同学和小华本人的交流,班主任了解到关系欺凌的存在。
心理干预:学校心理咨询师为小华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他建立自信,提升社交能力。同时,班主任组织班级开展“友谊之花”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性格特点,增进彼此的了解。
班级调解:班主任组织涉事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小华的伤害,并鼓励他们主动向小华道歉。同时,班级成立了“互助小组”,帮助小华更好地融入集体。
家庭支持:班主任与小华的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增强其社交能力。家长积极配合,通过家庭聚会等形式,帮助小华提升社交技巧。
3.处理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华逐渐适应了班级环境,与同学的关系明显改善。他开始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学校通过此案例,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了学生对性格差异的包容性。
五、结论
通过对镇龙小学五六年级寄宿生校园欺凌事件的深入研究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校园欺凌的成因复杂,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然而,校园欺凌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关注和不断改进。未来,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丽丽. 校园欺凌的特点及预防对策[J]. 法制博览,2024(22):9-11.
[2] 石丽媛. 校园欺凌的心理诱因与学校作为[J]. 教学与管理,2024(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