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素质培养
张爱雯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北京 102202
作者简介:张爱雯(1990.1-),女,回族,北京,大学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轨道交通、基础学科。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岗位和部门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而现在的中职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高技术的工作压力和应对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缺乏应对措施,各方面素质不足。只有加强中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才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劳动者。本文针对中职学生的素质现状,学校开展实践活动的特点、方法;提升体系建设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主题词:中职学生 实践活动 素质培养
一、中职学生素质现状
(一)生源现状
面对中职学校生源素质,作为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在感叹:生源素质低。由于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认同感较低,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偏见,致使中职学生生源素质相对不高。这其中有国家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学习、行为习惯不良者,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者和单亲家庭子女。他们普遍表现为学习意识淡薄,厌学情绪较浓,行为习惯失范,文明礼仪缺失,甚至部分学生道德品质较低。面对15~18周岁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对照“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当前这一职业教育根本任务,对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二)就业现状
近年来,虽然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大多保持在90%以上,但学生就业稳定率相对较差,仅能保持在40%左右。以我校为例,学生就业单位全部经过学校严格筛选,尤其以供电、轨道专业最受欢迎。ABB中国电气、北京神州高铁交通有限公司、地铁运营公司等都与我校有密切联系。多年来,学生的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8%以上,但经过学校就业跟踪回访,学生在企业中流动性很大。就业后在企业工作半年的稳定率在80%,工作一年的50%,工作两年的40%。分析原因主要为:1.部分学生反映企业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较长,经常加班。2.学生对企业工作认识性不够,对企业管理适应性差,行为习惯差。3.部分学生反映企业工资低,不够自己开支,这些学生刚进入企业月薪一般在2000元左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岗位和部门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面对中职学校生源现状和学生就业现状,做为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深思:对这一类学生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技能的人才,这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主要任务。
二、本校为培养学生素质开展的实践活动特点
2022年——2025年是我校发展的关键期。结合中职学生素质的现状,近年来我校一直在探索着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素质,确立“人人可以成功,人人可以成才”的育人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文明素养教育为主线,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
我校针对北京生源总体状况制定新的实践活动对策,体现“学生为主体、教育为主导,在活动中培养素质”。我校大力发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一二九”大合唱,打造凝心聚力的班级文化同时,树立集体主义思想;青龙桥祭扫等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爱国素养,体会詹天佑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学雷锋进社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会帮助别人,有爱心;拔河比赛、运动会、校友日活动、校园歌手大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尝试的多方面素质;宿舍卫生流动红旗评比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素质的方法
(一)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良好的适应能力,这对走向社会是很有益处的,它能使人们能更快、更好地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开始新的挑战。对于刚迈进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如何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这所新的学校中,找到归属感。要做到这些,离不开教师的关心,同伴们的认可,能力展现的认可,以及各方面能力的体现。为此,我校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学习、生活上给学生亲人般的关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开展各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些大型活动,如举办各类技能大赛、校园歌手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自我能力的展现。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假期,学校还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二)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遇到各种挫折时,许多的人都会产生打“退堂鼓”的念头。中职学校的学生也不例外。作为学校的老师,通过报告会、学习名人、伟人对待挫折的态度,来提高中职生对挫折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遇到各种挫折时,冷静面对,认真分析,从长计议。
(三)对学生责任感、规则意识以及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失控,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意识。责任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的认识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做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走出校园后就会承担社会责任。对此,让学生有规则意识,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四)培养中职生的各种良好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良好的适应能力,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较强的受挫能力和自信心,这些是中职生在校期间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些也是学生走上社会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才能使学生在进入社会,进入单位后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中职学生素质提升体系建设的路径[1]
(一)补齐素质提升体系短板
原有体系存在短板:道德维度中,除必修的思政类课程外,无其他内容。可开设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社会学等课程对短板和弱项予以补齐。
(二)加强对选修课的质量监控
选修课是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结构,顾及个人偏好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类选修课程的开设需统筹规划,根据六维布局,在已开必修课的基础上既要有拓展类型的课程,也有补充类的课程以及提升类的课程。不管什么课程,教务部门要有严格的指导方向及审查机制,与体系要求不符的课程应禁止。
五、对中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建议[2]
结合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探索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设计提供基本支撑。
(一)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增强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体系设计需要从内外两方面推动转变思维和行动。鼓励学生自学,巩固和提升专业技能训练;科学认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变革教师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手段
中职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中职学生文化知识较欠缺的现状,建构科学的学生发展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及时反思教学成效,加强对中职学生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确立起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促使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3]。教师要学习和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
综上所述,师资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是素质提升体系落实的关键。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坚实基础,要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发现学生个性潜质。立足本校教学资源现状和素质提升课程的理念、目标,设立适合本校各专业的学生素质提升体系,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只有通过更对症的实践活动,加强中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才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苗春苗,探索融合职业属性提升学生素质的路径——以高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为例,现代职业教育,2024(31):175.
[2] 王璟璟,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设计研究,鞋类工艺与设计,2021 (08):48.
[3] 张拴云,杨翠,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J]. 中国教育学刊,2020(S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