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探究
李乐华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靖江街道第三小学 311223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低段数学教学领域中计算能力培养问题,通过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揭示当前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发展中存在诸多障碍与瓶颈。文章深入探讨适合低段学生心智特点计算能力培养策略与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评价体系与提升路径。多元化教学手段、情境创设、游戏化学习等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计算思维;而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机制,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格局,将为低段学生计算能力全面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教学;计算能力
引言:计算能力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小学低段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形成关键期,此阶段计算能力培养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数学学习效果与思维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强调学生思维培养与能力发展,计算能力培养面临新机遇与挑战。本文立足教学实践,聚焦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提升问题,旨在探索更加科学有效培养策略与方法,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小学低段数学计算能力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
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发展现状呈现复杂多样特点,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学生具备一定计算兴趣与基础,能够完成简单加减法运算;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普遍计算准确性不高、运算速度较慢、理解能力有限等问题。通过课堂观察与作业分析发现,低段学生在进行位值识别时常出现混淆,特别是面对进位退位计算,错误率明显上升;学生过度依赖直观物品计数,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计算方法单一,灵活性不足,难以应对变式题目。这些问题背后原因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偏重机械训练而忽视理解;抽象概念传授与学生认知发展不匹配;评价机制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认知发展水平、学习兴趣、课堂环境、教学方法等方面。从认知层面看,低段学生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抽象概念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借助实物操作与直观形象理解数量关系;从心理层面看,低段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受外界干扰,学习兴趣不稳定。从教学层面看,部分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把握不足,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计算训练机械刻板,缺乏趣味性与挑战性。而从家庭层面看,部分家长对计算教育认识片面,过分强调速度与结果,忽视思维方法培养。
二、小学低段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与方法探索
有余数除法教学应遵循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具体情境入手,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本质。教师应当创设问题情境,如“班级有23个同学,每4人一组进行活动,能分成几组?还剩几人?”通过这种贴近生活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或图示直观感知分组过程。先让学生尝试将23人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发现可组成5组后还余3人,引出商与余数概念。接着通过多种表征形式如操作实物、绘制图形、数轴标注等多角度帮助学生建立认知联结,加深理解。随后引导学生掌握验算方法,即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通过验算培养严谨思维习惯。计算过程中强调数感培养,通过估算引导学生判断余数合理性,建立余数必须小于除数意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教学应当围绕分果果情境展开,教师准备若干苹果图片或实物,引入问题:小明买来17个苹果,想平均分给4位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个?还剩几个?请学生先自主探索,可通过画圈分组或操作实物尝试解决。学生发现每人分4个后还余1个,教师及时引导表达算式:17÷4=4余1。随后变换情境:如果分给3位朋友呢?学生再次尝试,得出17÷3=5余2。教师组织交流不同解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接着设计校园植树问题:学校操场周长50米,每隔6米种一棵树,最多能种几棵?鼓励学生思考为何此题也需用到有余数除法。通过类比迁移,学生逐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应用场景广泛性。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低段数学计算能力评价体系与提升路径
小学低段数学计算能力评价应突破传统单一考核模式,构建多维立体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法科学反映学生真实水平。口算能力作为数学学习基础,评价可从准确性、速度、灵活性三方面展开,关注学生计算思路与策略运用情况。教师应当通过观察记录、作业分析、课堂表现等方式收集评价信息,建立学生计算能力成长档案,追踪记录进步轨迹;同时应注重自评互评机制建立,引导学生反思计算过程中思维方法,培养元认知能力。提升路径上可采取循序渐进策略,先培养数感与位值概念,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法则,最后培养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能力。还要重视学习习惯养成,包括口算时专注倾听、正确书写算式、养成验算习惯等,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百以内口算加减法教学评价应当设计趣味闯关模式实施。教师先创设欢乐农场情境,引入问题:小兔子有胡萝卜二十六根,又收获三十五根,现在共有多少根?学生通过拆数策略完成计算:二十六加三十五,可拆分为二十加三十等于五十,六加五等于十一,五十加十一等于六十一。接着呈现小熊买文具情境:小熊带六十四元去文具店,买了三十八元文具,还剩多少钱?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算法,如直接减、凑整减等。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计算过程,记录不同策略运用情况,评价学生计算灵活度。随后组织计算小能手评比活动,设置基础题、提高题、挑战题三级难度,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挑战,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关注学生解题过程中思考方式与策略选择,通过即时反馈帮助调整学习方向。
结论: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采用游戏化教学手段,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格局,是提升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有效路径。未来探究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计算教学新模式,深化计算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关系探究,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更加科学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卢大权.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对策探究[J]. 读与写,2021,18(23):151.
[2] 吴新民. 低学段小学数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573-574.
[3] 覃群凤.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 读与写,2021,18(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