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华慧芸

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 225800

引言:

近几年,“双减”政策明确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障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以往的教学模式侧重于传输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普遍不高,这种情况很难适应“双减”这一改革需求。而项目化学习更注重学生在“学中用”“做中学”,此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有效破解了这一改革困境。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究“双减”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尤为重要。

一、项目式学习理念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契合点分析

小学数学强调概念建构与逻辑训练,而项目式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恰恰满足了数学教学“应用性”与“建构性”的双重诉求。教学现场观察表明,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往往对抽象概念表现出更强的理解欲和主动探究意愿。与传统“题海训练”相比,项目学习并未简化知识难度,而是重构了知识通达路径,使学生在问题提出、方案制定与结果验证的循环中逐步内化数学思想。其本质并非知识传递的“情境包装”,而是认知机制的激活与调动,是对“小学数学是否可以思维驱动”这一命题的深度回应。

二、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选题来源:从“真问题”出发

以“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为例,教师设计项目“规划校园绿地”作为切入,源自学生日常观察校园绿植分布的兴趣点,引导其以“如何科学布置绿地面积”为项目核心。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走访校园,实测不同区域形状与边界,再提出绿地调整建议。整个选题过程由学生参与发起,教师只提供测量工具与结构问题提示,如“为什么选用平行四边形或梯形?”从生活出发,数学问题自然生长,而非人为设定,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向问题的提出者与定义者,极大提高了数学探究的主动性与现实关联度。

(二)任务设计:数学知识的真实运用

任务以“重新规划 50 ㎡校园绿地”为目标,要求学生将测得数据转换为多边形面积模型,并给出最优布置方案。教师未设标准答案,而是提供功能限制与布局需求(如需包括一个三角形花坛和两个不规则区域),推动学生依据数学知识进行合理推演。学生需判断形状类型,手工绘图并标注边长与高,通过分割与组合,完成面积估算与方案优化。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逆向问题(如“面积不够时该取消哪块?”),促使学生动态调整策略,形成以运算支撑逻辑、以模型指导判断的真实数学思维通路。

(三)教学组织:小组协作与过程引导

项目实施中采用“四人学习小组制”,每组设定角色分工:测量员、计算员、记录员、汇报员,以明确职责保障协作效率。教师并不统一指令,而是在巡视中针对组内困惑提出启发式追问,如“你们是怎么确认这是平行四边形的?”或“有没有别的分割方式能简化计算?”这一过程强调思维碰撞和局部反驳,鼓励组员对方案提出异议,打破“随大流”心态。课中设立“过程汇报点”,让部分小组阶段性展示,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补充,形成任务驱动下的多向互动与即时评价,有效提升了学生间的数学对话深度。

(四)成果表达:数学思维的多样呈现

成果展示不局限于一页计算稿,而由学生自主选择表达方式:有的使用彩色平面设计图并配文字说明,强调面积配置逻辑;有的制成微型纸模,展示立体布局关系;也有小组录制解题视频,边操作边讲解面积推导过程。教师并未统一评分标准,而是围绕“合理性、清晰度、创新性”设立开放式评价维度,并组织学生互评,鼓励“看懂别人的思路”成为表达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表达策略将数学从封闭演算转向开放呈现,让学生学会在表达中“讲清数学”,不仅讲对答案,也讲透过程与判断路径。

三、结语

项目式学习不是对数学内容的形式包装,而是对数学学习路径的深度重构。从校园绿地的重新规划到小组合作的动态调整,学生的知识获取不再依赖灌输,而源于真实任务中的思维博弈。项目驱动下的教学过程,将“算清楚”延展为“想明白”,将“得出答案”转化为“建构意义”。未来小学数学教学的革新,应进一步拓展项目边界,深化任务结构,引导学生在纷繁现实中发现数学、解释数学、表达数学,让数学成为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而非仅仅解题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黄 宝 蓉 . 项 目 式 学 习 在 小 学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读 写算 ,2025(13):12-14.

[2] 林素娇 .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29):75-77.

[3] 姚启龙 .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科教导刊 ,2024(1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