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高年级“六个一”德育模式中班主任角色定位与实践

作者

田玉波

大福镇文河学校 413517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从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重要阶段,其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快速形成期。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影响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更关乎其未来人格塑造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当好班级管理设计师,构建“六个一”实践框架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核心角色,需要实现从“事务执行者”到“系统设计者”的转变。科学规划“六个一”活动是其关键职责,目的在于构建可行的实施框架。具体操作时,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现实情况。将“六个一”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任务是一个基础步骤。比如,“读一本好书”可以转化为“班级共读计划”,这个计划需要每月推荐一本主题书籍并组织相应的读书分享会。对于“做一件好事”,设立“班级公益日”是一个有效途径,能够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或环保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形成常态化的运行机制,防止出现“一阵风”式执行的短期行为。班主任的另一项工作是建立“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参与模式。这在“承担一项责任”环节表现得尤为重要。实施“班级岗位轮换制”是落实这一模式的典型方法。通过轮换制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例如值日班长、图书管理员等。有实践案例表明,在班级内部设置诸如“窗帘管理员”、“开关监督员”这样的细化管理岗位是可行的。这种设置将责任精确到每一扇窗户、每一盏灯的管理上。这种做法带来的效果是双重的:一方面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使得“六个一”中关于“责任”的要求真正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此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激发和强化。

二、做好学生成长引路人,创新“六个一”实施方法

班主任引导学生道德发展,需要创新方法让“六个一”活动更有吸引力。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孩子,抽象道理不易接受。“故事化”德育手段对此有帮助。结合“读一本好书”活动,选择《小王子》《夏洛的网》这类蕴含道德启示的书本很关键。角色扮演、情景再现,能让孩子在故事里体会诚信、友善的价值。讲解《诚信的种子》时,一位班主任组织学生排演短剧。他们表演“借东西不还”和“考试作弊”的场景。这引发了关于“什么是真正的诚信”的讨论。道德教育因此从被动接受转向了主动思考。利用“项目式学习”能深化“六个一”的内涵。执行“做一件好事”环节时,设计“社区微改造”项目是个有效途径。带领学生去调研社区环境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实施它。一个班级的学生注意到小区花园乱扔垃圾的现象。他们策划了“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制作宣传海报、编排快板节目,然后在社区进行巡回表演。学生不仅体验了“做好事”的意义,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培养。班主任角色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方法让德育活动真正触动学生。故事化手段连接情感,项目学习连接行动。两者结合,使得价值观教育不再空洞。学生参与调研、讨论、表演、实施的过程,是能力与品德共同生长的土壤。效果依赖于活动设计的真实性和学生的深度参与。班主任需要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引导方向。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活动本身不是目的,促进学生内在成长才是核心。

三、架好家校沟通桥梁,凝聚“六个一”教育合力

家庭作为德育不可或缺的阵地,要求班主任借助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作,将“六个一”的实践范围有效拓展。班主任需要维系一种稳定且经常性的沟通渠道,按一定周期向家长告知其子女在学校的实际状态与进展。以“写一篇心得”为例,可以请家长一同参与到阅读与评价的过程中来,利用“亲子共读心得”这样的具体方式,让家长得以更深入地触及学生的内在想法与感受。有的班级每月安排特定的日子让家长走进学校,在那里他们能看到孩子们在“六个一”活动中的产出,翻阅孩子的记录本、观赏手工成果、查看服务他人时的影像,这些直观的呈现让家长亲眼见证孩子的点滴进步,从而更愿意投入精力到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还需规划一些家庭与学校协作的任务,把德育的目标延伸到家庭生活的环境里。在实施“承担一项责任”时,可以设计“家庭小管家”这样的角色任务,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制定家庭内部需要遵守的规范,规则由全家讨论产生,像每周彻底打扫一次居住空间这样的事务,或者每日为父母做一件小事的承诺,这些行动的完成情况通过一张“家庭责任卡”来追踪记录。还有班主任启动了“家长课堂”计划,请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到班级中间,讲述他们工作中蕴含的道德意义,比如医生会分享“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如何体现在每一次救治中,环卫工人则可能讲述维护公共环境整洁所体现的“爱护环境的公德心”,这种让“家长变老师”的做法,实质性地扩充了德育所能调用的资源,显著加深了家校互动所能达到的层次与效果。

四、做好活动评价反馈,保障“六个一”持续推进

维持“六个一”德育实践的持续发展,活动评价反馈环节不可或缺,其作用在于引导与激励。班主任在此环节扮演关键角色。评价体系需体现多元维度,目标不应局限于活动最终产出,更要细致考察学生在参与进程中的具体行为与可察觉的进步。以“读一本好书”为例,评价依据除学生提交的书面心得质量之外,还需纳入其他观察点:学生在读书分享会上的发言主动性如何?他们对书中核心观点的把握是否深入?与同伴间的交流互动是否积极有效?这样的综合视角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辨识自身优势与待改进之处,从而确立后续努力的具体目标。反馈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对学生成长影响显著。班主任应定期整理学生活动表现,提供具体反馈。反馈方式应因人而异,结合个体差异给出明确建议与鼓励话语。面对表现优异者,公开的认可能树立榜样,激发群体动力;对于存在困难或不足的学生,更适合采取私下交流的方式,细致引导,协助其克服障碍,重拾信心。班主任亦可尝试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审视与同伴互评,此举意在培育学生的反思习惯与批判思维,促进彼此间的经验借鉴与共同提升。科学构建并切实执行评价反馈机制,是“六个一”德育活动得以深入、持久推进的核心保障。

五、当好自我提升先锋,引领“六个一”创新发展

班主任在“六个一”德育模式中的能力与素质,直接影响其实施效果。这要求班主任在自我提升方面发挥先锋作用。持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成为必须,以此增强德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素养与水平。参与德育培训及研讨活动是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与同行交流经验,掌握先进德育方法技巧,能开阔视野与思路。同时,深入理解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非常关键,这有助于把握学生心理特征与成长规律,为有效开展德育提供基础。创新意识与能力同样不可或缺。班主任需要不断探寻“六个一”模式的新方法与途径。结合时代要求与学生兴趣点,引入新型德育资源及活动形式,能使“六个一”活动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提升其吸引力与感染力。例如,借助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手段,组织线上读书分享会、线上公益活动等线上德育活动,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从而拓宽德育渠道和范围。班主任通过这种自我提升与创新引领,能够促进“六个一”德育模式的持续创新,最终为学生成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六个一”德育模式的实施,对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班主任需从班级管理的设计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家校沟通的桥梁、做好活动评价反馈和当好自我提升先锋等方面入手,通过科学规划活动框架、创新德育方法、凝聚教育合力,使“六个一”活动真正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韩丹 .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基于 Z 市 6 所小学高年级的调查 [J]. 汉字文化 , 2022,(S2): 221-223.

[2] 朱学琴 . 基于身心发展的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探究 [J]. 科学咨询 , 2022,(03): 235-237.

[3] 张芳林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高年级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 2020,(42):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