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政赋能民政职业教育的“一核三层五维”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作者

黄秀芬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民政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民政事业的发展水平。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民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的民政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国民政系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探索思政赋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了“一核三层五维”的教学模式。

一、“一核三层五维”模式的内涵解析

(一)“一核”:思政教育核心引领地位

思政教育在民政职业教育中处于核心引领地位,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民政职业教育中,思政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和奉献精神,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三层”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层次。

1. 教学目标层次:明确思政赋能民政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帮助学生掌握民政类专业如社区服务、养老照护等实务技能。也注重其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如帮助学生梳理“扎根基层、服务民生”的职业信仰。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民政人才。

2. 教学内容层次:打破学科逻辑,构建专业群,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3. 教学方法层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例如,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中,通过模拟社区治理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团队合作、责任担当等思政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五维”: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情感培育、行为引导五个维度

1. 知识传授维度:传授民政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2. 价值塑造维度:通过思政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使学生认识到民政事业的价值和意义。

3. 能力培养维度:能力培养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从事民政工作的核心能力,如养老服务中的护理能力、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则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4. 情感培育维度: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使学生在服务民政对象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提高服务质量。

5. 行为引导维度: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一核三层五维”模式的建构实践

(一)强化思政教育核心引领地位

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牵头的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将思政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位置,学校构建了以党建引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为第一课堂、实践育人为第二课堂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创建“民生中国”思政金课,开展校领导带头讲授“开学第一课”等活动,强化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民政行业“仁和、笃行”的精神内核,如在殡葬管理专业开设“生命伦理”专题,在养老服务专业嵌入“孝道文化”案例,使专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深度契合。这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

分层推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层”结构是“一核”理念落地的操作性框架。

1. 教学目标分层: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低年级学生注重基础知识和思政素养的培养;高年级学生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提升以及将思政理念融入实践的能力培养。如在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目标中,低年级学生侧重于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高年级学生则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并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教学内容分层:打破学科逻辑,构建“民生问题链”导向的模块化内容,整合社会工作、养老服务、殡葬管理等 5 个专业资源,开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服务”专业群,做好民政典型案例库建设,引入民政系统真实场景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如在艺术设计学院的课程教学中,挖掘红色爱国主义元素,组织学生制作雷锋精神、中国制造等主题的海报设计作品。在康复医疗学院的课程中,融入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等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

3. 教学方法层次:采用多元协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创新了“社会大课堂 + 数字平台 + 行动学习”三轨并行的教学方法。通过社会大课堂熔铸情怀,如组建“晓燕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在通山县绘制乡村振兴主题墙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引入“线上自主学习—混合互动—线下指导”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学习通平台建立线上课程,实现与学生的跨时空研讨,线下进行重难点讲授与实践指导。线下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民政职业教育的特点,又要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如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中,通过模拟社区治理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团队合作、责任担当等思政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全面落实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情感培育、行为引导五个维度,实现多维度融合的育人路径创新。

1. 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在智慧健康养老专业中,老年护理技能课(知识)与“中国孝道文化”讲座(价值)同步开设;现代殡葬技术课程将遗体整容技术规范(知识)与“让逝者有尊严”的职业伦理(价值)深度融合。

2. 知识的应用过程塑造情感联结:学校营造温馨的校园氛围,以知促情。在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带领学生赴湖北省医养康复中心,利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为老人们提供养老护理、医务社会工作等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使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3. 能力培养与情感培育双向驱动:以赛促学强化综合能力:如养老护理员赛项强调“操作精准性”与“共情沟通力”并重。殡葬专业赛事不仅考察学生“会不会做”(技术能力),更关注“以何种态度做”(情感驱动)。这种“技情双驱”的模式,既培养能胜任工作的专业人才,也塑造具备职业精神的民政从业者,最终实现职业价值。

4. 行为引导转化育人成效:学校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积极投身民政事业。学校涌现出一些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如 2016 届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田瑞雪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疫情期间护理专业杨傲在隔离病房工作 43 天,获“全国抗疫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三、“一核三层五维”模式的成效

(一)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通过“一核三层五维”模式的实施,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学生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余衍钰获2023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社区服务实务赛项二等奖,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省级“长江学子”自强典型韩昱(轮椅上的社工学子)诠释“助人自助”专业精神。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明显增强。

(二)专业建设水平提高

该模式的实施促进了学院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学院的民政类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优化,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体系。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不断提升。

(三)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学院培养的学生在民政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民政服务。学院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如为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咨询、开展社会工作培训等,为民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学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在“一核三层五维”模式的推动下,思政与专业教育实现了深度融合。学校入选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综合改革示范校(华中师范大学)共建单位,将进一步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构建思政教育发展新格局,为其他院校提供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

四、结论与展望

思政赋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一核三层五维”模式的建构,有效激活了民政职业教育的育人效能,为培养适应民政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未来,该模式需进一步深化建设:如拓展“五维”维度的育人场域、增强协同育人的创新性实行数字化转型、结合民政事业最新政策深化思政教育与民政专业的深度融合,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夯实模式可持续发展基础等等。总之,唯有坚守民政底色、铸牢思政根基,方能培养出更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治理英才,让青春在服务民生最前沿绽放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 罗勇 .“一核三层五维”高职课程思政实施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

[2] 仲泓宇 .“一核五维”: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J].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25(02)

[3] 郑鲁燕 . 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评《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08):122.

基金项目:2025 年民政职业教育教学立项课题:以思政为导向的民政职业教育教学“一核三层五维”模式建构研究(MZHZWKT-202525)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