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体育与科学学科融合的趣味体能训练设计

作者

贾秀文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建设路小学 236600

在小学阶段,体育这门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体育素养,促使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而科学学科则是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思维与探索精神,锻炼其不畏困难的勇气。这两门学科有相似之处,虽然相互独立,但若是可以将其有效融合,则可以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效应。趣味体能训练作为提升学生体能的有效方式,可以巧妙融合科学学科知识,来为体能训练增添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还能让学生在运动中领悟科学原理,实现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探索小学体育与科学学科融合的趣味体能训练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科学原理,创设训练情境

为了促使体育与科学学科的相融合,体育教师需要从科学角度出发,来进行训练情境的创设。研究表明,当学习者在真实且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时,可以有效增强其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因此,在体能训练中,教师依据科学原理创设情境,可使学生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具体的运动实践相联系。日后,当学生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也能举一反三,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现象的解释或是问题解决,有效提高训练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从“摩擦力”这个知识点出发,进行趣味训练设计。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雪地探险”情境,利用多种材料,在操场上模拟雪地场景,如铺设光滑的塑料垫。而学生则需要扮演探险家,在“雪地”上完成一系列任务,如行走、奔跑、跳跃等。有了这样一个有趣情境的加入,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可以大幅提高,同时可以明显感受到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如在光滑表面行走更费力、容易滑倒。随后,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既锻炼了体能,又巩固了科学知识。

二、利用科学实验器材,辅助体能训练

在传统教育场景中,科学实验器材大多局限于实验室,学生只能在既定的、相对单一的实验条件下操作,得出的实验结论也缺乏新意,难以激发深层思考。但如果转换思路,将这些器材运用到体育训练中,会碰撞出奇妙火花。教师可以利用器材的独特属性,设计新颖的体育活动,比如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拔河力量测试比赛。这不仅能增添体育训练的趣味性,还能丰富学生课堂体验,让学生在运动中理解科学原理,实现认知与体能的协同发展。

例如,弹簧测力计可以用于肌肉力量训练。首先,教师需要准备多个弹簧测力计,让学生们分组。随后,每组学生依次握住弹簧测力计,尽全力拉伸,记录下每次拉伸的数值。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锻炼了手臂、肩部等部位的肌肉力量,还能观察到不同同学拉力大小的差异,理解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拉力大小的因素,如身体姿势、发力方式等,将科学知识与体能训练紧密结合。

三、结合科学现象,设计体能训练动作

在教育的训练进程中,融汇科学与体育,可实现寓教于乐的双重效果。当科学现象与体能训练动作相互结合时,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同时也能从中学到科学的原理。科学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力学、生物学等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是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以这些现象为灵感,设计出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动作,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锻炼,更能让他们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科学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能训练的同时,自然地接受了科学知识的熏陶。如此一来,学生的身体锻炼与知识学习得以同步进行,相得益彰。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升华。

例如,以不倒翁现象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不倒娃模仿秀”体能训练,在课堂上先讲解不倒翁的原理,即重心越低越稳定。然后,让学生模仿不倒翁的动作,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屈,身体左右摆动但尽量保持平衡不摔倒。学生在反复练习这个动作的过程中,体会到降低重心对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同时锻炼了腿部、腰部的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

四、开展科学探究式体能训练项目

探究精神是学习科学所需要具备的宝贵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注重知识的灌输,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多,而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效果更好。因此,在体能训练中融入科学探究元素,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让学生们主动思考、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得出结论,不仅能提高体能,还能提升科学素养。

例如,以“不同运动方式对心跳和呼吸的影响”这一探究式体能训练项目为例,首先,学生们需要各自分组,分别选择跑步、跳绳、踢毽子等不同运动方式,进行一定时间的运动。在运动前后,学生使用心率手环等工具测量心跳次数,记录呼吸频率。然后小组讨论,分析所得出的数据,得出不同运动方式对心跳和呼吸影响的结论。

五、运用科学知识,评估体能训练效果

在当今时代,体育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的测试方式虽然有其价值,但已无法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必要借助先进的科学设备来更客观地评价学生们的体育学习情况。通过运用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体能训练的效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体育能力,也能为教师提供宝贵的反馈,以促进教学改进。评价方式的升级不仅意味着技术手段的更新,更代表着评价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化。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使用智能设备进行运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运用先进的生物力学原理进行动作技术的评估等。这些方法能够使体育评价更加客观、准确,为体育教学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体能测试中,学生们需要完成一系列项目,如跑步速度、立定跳远距离、一分钟跳绳次数等。教师不仅需要记录学生们的成绩,还需要测量学生训练前后的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测试完毕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学生各项测试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绘制成绩变化图表。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科学学科知识,不仅可以让体能训练更加具有趣味性,还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堂体验。通过基于科学原理创设训练情境、利用科学实验器材辅助训练、结合科学现象设计动作、开展探究式训练项目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评估训练效果等策略,可以将科学知识融入体能训练中,激发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了其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孟祥平 .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5,6(03):114-116.

[2] 黄坤 . 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效果的策略 [J]. 读写算 ,2025,(05):139-141.

[3] 王 家 晨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下 小 学 体 育 教 学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J]. 田径 ,2025,(0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