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童谣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廖冰冰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沙小学
一、粤语童谣的教育价值
(一)文化传承维度的重要作用
粤语童谣作为岭南文化的活态载体,承载着地域文化基因,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引入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通过系统的童谣学唱活动,学生能够深入接触岭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俗、民间传说等文化符号,从而构建起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体系,增强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
(二)音乐素养培育的独特优势
粤语童谣以其独特艺术特征,成为培育小学生音乐素养的优质教学资源,这类童谣旋律简洁、节奏明快,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聆听赏析、跟唱练习、乐器伴奏等音乐活动,能提升音乐感知、节奏把控和音准辨识能力。
(三)德育美育融合的教育功能
粤语童谣在道德教育以及审美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许多童谣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元素,像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这类,学生在传唱这些童谣的过程中可产生情感共鸣,完成道德认知的内化以及行为习惯的塑造。
二、粤语童谣教学的应用现状
(一)教师教学方面
1、专业师资储备不足
当前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体系多聚焦于主流音乐知识体系,对粤语童谣这类地域音乐文化的课程设置较少。这致使在职教师普遍缺乏对粤语童谣的系统认知,难以精准把握其独特的演唱风格、深厚的文化内涵及适配的教学策略。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粤语发音存在偏差,无法诠释出童谣的韵味精髓,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成效。
2、教材资源供给短缺
在实际教学探索中,粤语童谣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尤为凸显。尽管部分地区开发了乡土音乐教材,如《广州音乐》,但由于多数经典粤语童谣年代久远,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音像制品极为稀缺。教师在备课时,难以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支撑课程设计,相较于常规教材曲目,备课难度显著增加,也限制了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展。
3、课程时间分配紧张
小学音乐课程涵盖唱游、音乐欣赏、音乐剧等多元教学模块,课程内容丰富但课时总量有限。在有限的教学时长内,分配给粤语童谣教学的时间十分局促,难以充分展开系统性教学。这使得教师无法深入讲解童谣的文化背景、音乐特色,学生也难以通过深度学习建立完整认知体系,阻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学生学习方面
1、学习兴趣激发困难
受多元现代文化及流行音乐的冲击,小学生接触的音乐形式日益丰富。与之相比,粤语童谣传播渠道相对封闭,内容与当代学生生活场景存在一定距离,导致学生对其缺乏基础认知与学习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因固有观念,将粤语童谣视为 “陈旧”“老套” 的音乐形式,更倾向于追逐流行音乐与网络歌曲,为粤语童谣的课堂推广带来阻碍。
2、外部环境支持薄弱
在全球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状况之下,粤语所拥有的使用场景正渐渐呈现出缩减的态势,粤语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从家庭这个层面来看,有一部分家长对于粤语童谣所有的教育价值认知并不充分,没有可给予孩子足够的学习方面的支持以及引导,从社会这个层面来讲,粤语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存在欠缺,还没有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3、学习方法与实践匮乏
当下粤语童谣教学主要依靠教师主导的听唱法,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少自主剖析以及实践的机会,导致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在课堂之外,学生缺乏展示与分享学习成果的平台和活动,这使得他们难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无法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艺术表现能力,对学生深入学习粤语童谣以及培养兴趣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三、粤语童谣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策略—以《何家公鸡何家猜》、《齐齐望过去》为例
(一)教学资源开发
1、挖掘经典粤语童谣资源
深入探寻传统粤语童谣宝库,系统梳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通过走访民间艺人、查阅地方文献资料,收集《何家公鸡何家猜》《齐齐望过去》等广为流传的童谣。分析其歌词结构、旋律特征与文化内涵,整理出包含创作背景、地域特色元素的资料集,为课堂教学提供原始素材支撑。
2、结合现代元素改编创新童谣内容
结合当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偏好,对经典粤语童谣进行创新性改编。在保留《何家公鸡何家猜》核心旋律与节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如:加入电子音效模拟公鸡打鸣、母鸡踱步的声音;对《齐齐望过去》的歌词进行适当调整,将传统场景描述与现代校园生活场景相结合,让童谣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3、利用 AI 制作多媒体教学素材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制作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利用 AI 音频编辑软件,对粤语童谣的演唱进行优化,调整音高、节奏和音色,制作出更具感染力的音频文件;运用 AI 动画生成工具,根据《何家公鸡何家猜》的歌词内容,自动生成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如公鸡母鸡在田园中嬉戏的画面,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可视化,提升教学的直观性与吸引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1、情境教学法
在《何家公鸡何家猜》的教学中,构建沉浸式教学情境。教师布置教室为“田园牧场” 场景,摆放仿真动物道具,让学生佩戴公鸡、母鸡头饰。教学时,先播放带有田园音效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牧场之中,随后教师示范演唱并模仿公鸡昂首挺胸、母鸡踱步的动作,带领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童谣的欢快氛围,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2、互动教学法
以《齐齐望过去》为课题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演唱,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并设计各异的演唱形式,像轮唱、合唱与领唱相结合等,而后展开小组间的表演竞赛,设置问答互动环节,教师提出如“童谣里描绘了哪些有趣的场景”“要是你在望过去,会看到什么”等问题,激励学生踊跃思考、勇敢表达,在互动交流里强化对童谣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跨学科融合
把粤语童谣教学和语文、美术等学科相互融合起来,在学习《齐齐望过去》这首童谣的时候,引导学生依据童谣内容开展语文创作,去撰写简短的描述性短文或者诗歌,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安排美术课堂,让学生按照童谣描绘的场景来进行绘画创作,用画笔呈现出自己心中的画面,借助美术创作来加深对童谣意境的理解,在历史与文化课程当中,讲解童谣背后所蕴含的岭南文化背景知识,达成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语
粤语童谣作为岭南文化的关键载体,在小学音乐教育范畴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当前师资储备匮乏、教材体系不健全、学生兴趣培养存在险阻以及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等诸多因素,给粤语童谣教学的推进造成了妨碍,不过借助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师资建设、提高学生参与度等多方面策略的施行,可切实打破困境,把粤语童谣合理融入小学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 周营 . 小学音乐课堂中粤语童谣课程内容与实施的研究 .[J]. 艺术教育 .2023(11):92-95 页
[2] 曾应枫 . 广府文化记忆中的民间吟唱——论粤语童谣的传承发展 .[J]. 探求 .2018(5):96 页
[3] 王昕 . 粤港澳大湾区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 星海音乐学报 .2023(3):102-1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