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实践

作者

刘丽君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索伦牧场五连小学 137713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情感素养的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文本阅读与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丰富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并将这种共鸣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向发展。

二、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价值

提升情感认知能力

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能够识别与理解复杂的情感表达,如《慈母情深》中母爱的细腻与深沉,《狼牙山五壮士》中英雄的坚毅与牺牲精神,从而拓展情感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培养审美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美学元素,情感教育能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与情感美,如在学习古诗《春江花月夜》时,感受诗歌描绘的春江月夜美景与诗人的情感交融,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塑造道德素养

文本中的情感故事往往传递着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学生在共情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展现的亲情与坚守,有助于学生形成关爱他人、坚韧不拔的品质。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文本共情的教学策略

(一)挖掘文本情感元素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需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线索。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文章通过细腻描写父亲翻越月台买橘子的场景,展现深沉的父爱。教师可引导学生聚焦“蹒跚”“攀”等动词,分析父亲动作背后蕴含的情感,从而触发学生对亲情的共鸣。

(二)创设情境引发共情

多媒体情境创设: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还原文本情境。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播放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影像与被毁后的残垣断壁对比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的沧桑与痛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对和平的珍视。

角色扮演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代入文本角色,体验角色的情感变化。在《将相和》教学中,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与廉颇,在对话与冲突中理解人物的胸怀与担当,增强情感体验。

(三)引导深度对话交流

教师应设计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如在学习《落花生》后,提问 “在现代社会,你更欣赏花生默默奉献的品质,还是追求展现自我价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发表观点,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文本情感与价值观的理解。

四、从文本共情到生活迁移的路径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感反思

将文本情感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实现情感的初步迁移。教师可通过“情境唤醒—回忆联结—表达分享”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反思。

以《慈母情深》教学为例,在学生理解文中母亲无私奉献的情感后,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文中母亲为了孩子的读书梦辛苦劳作,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默默付出的瞬间?” 随后展示“深夜书桌旁父母陪伴写作业”等生活场景图片,激活学生的情感记忆。学生通过撰写“我的情感日记”,记录与父母相处的感人细节,如“妈妈为了让我多睡会儿,每天清晨悄悄准备早餐”,并在课堂上分享。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活细节背后的情感内核,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从而加深对亲情的理解与珍视。

(二)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情感体验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社会实践,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深化情感体验。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后,教师可组织“地球小卫士”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对所在社区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观察、采访居民、查阅资料,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例如,某小组发现社区存在垃圾分类设施不足、居民分类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增设分类垃圾桶”“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海报”等改进建议,并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落实。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实现情感从认知到行动的跨越。

(三)家校协同促进情感迁移

家庭是学生情感教育的起点,家校协同能为情感迁移提供持续的支持与引导。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家校合作桥梁。

首先,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以《夏洛的网》为例,教师设计亲子共读任务单,包含 “每日阅读章节”“共同讨论问题”(如“你如何理解夏洛与威尔伯的友谊?生活中你有这样的朋友吗?”)“撰写共读感悟”等内容。家长与孩子在共读过程中分享阅读感受,交流对友情的理解,将书中真挚的情感延伸到家庭互动中。

其次,定期举办家校情感教育主题沙龙。教师邀请家长参与,围绕“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亲子沟通中的情感表达”等主题展开讨论。例如,在“感恩教育”主题沙龙中,教师分享《学会感恩》等家庭教育资源,家长们则分享自家的实践经验,如“设立家庭感恩日,家庭成员轮流表达对彼此的感谢”。通过交流,家长掌握更多情感教育方法,如通过家庭会议倾听孩子心声、用书信传递情感等,形成家校情感教育的合力。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班级微信群、家校联系册等渠道,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感表现,并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建议。

五、结论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文本共情,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内涵,丰富自身情感体验;而生活迁移则将情感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所学情感价值观。尽管当前情感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完善评价体系与加强家校合作,能够有效提升情感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未来,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仍需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不断探索,以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车朝军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以《西门豹治邺》为例 [J]. 新课程 , 2025, (15): 25-28.

[2] 马忠平 .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J]. 知识文库 , 2025, 41(08):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