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模式探索

作者

李成强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两城镇中心小学 272199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常存在‘教师主导过多、学生参与不足’的困境,互动形式多局限于师生问答,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互动形式多停留于提问回答,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互动软件、在线平台等工具为课堂注入新活力。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推动数学课堂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核心议题。

1 情境创设— 虚实融合激活课堂互动

数学教学时常面临概念抽象脱离生活实践的困扰,致使学生理解存在壁垒。利用动画、游戏、“虚拟现实”技术,信息化手段能将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可感知,促使学生在“做中学”中获取知识。“认识人民币”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案例,教师借助互动软件构建“超市购物”虚拟情境,学生扮演顾客角色,通过移动虚拟面值完成支付动作,系统即时反馈找零结果的正误。此种沉浸体验不仅直观揭示了“元角分”的换算规则,同时依靠角色代入有效激发了学习动机。情境设计的核心在于“虚实结合”原则的有效贯彻。现实情境可与数字化手段协同作用,“测量长度”单元的教学展示了这一点:学生首先使用真实尺测量课桌尺寸,随后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将虚拟刻度尺投射到教室的门窗上,实体操作后引入虚拟投影观察不同物体量化结果。这种虚实交替的方法既强化了实际测量技能,也扩展了对测量工具适用范围的认知。动画演示可用于揭示数学原理的生成历程,譬如动态图形呈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度”的过程,学生拖动顶点观察角度数值变化,有助于其认知从感性层面过渡至抽象推理。互动情境的构建必须紧密围绕核心教学目标展开,防止技术运用干扰教学实质。“认识时间”教学中的“时间小管家”游戏设计说明此点:学生依据屏幕上钟表的显示安排起床、就餐、上学等任务,游戏进程中系统会随机触发时间变化事件,需学生调整原有计划。该设计在巩固认读能力之余,亦融入了时间管理的初步意识。趣味性与知识深度的把握需谨慎,差异化任务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能力需求,例如为能力较弱的学生配置提示选项,为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任务规划的复杂度。

2 工具赋能 即时反馈深化思维碰撞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信息技术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作为互动工具,为课堂教学提供即时反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环境中的互动反馈机制常受限于时间延迟,教师难以实时把握班级整体学习动态。信息技术的介入有效改变了这一局面,其动态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为师生双方提供了即时的互动依据。以“加减法运算”教学为例,教师借助课堂应答系统发布题目,学生通过电子白板或平板提交解答,系统随即生成正确率分布图。教师能够依据这些可视化数据快速识别普遍性难点,例如观察到 80% 的学生在“进位加法”环节出错,便可立即调整教学重心,运用动画演示清晰地展示数位对齐及进位过程的具体步骤。互动工具的设计价值还体现在促进思维可视化上。在涉及“几何图形拼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使用特定绘图软件自由组合各类图形,软件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图形属性并即时生成拼接分析报告。学生尝试用三角形拼合正方形时,系统会提示‘需要2 个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时动态展示拼接成功的动画效果。这种即时的反馈机制不仅有效纠正操作错误,更关键地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图形的内在特征与关联,从而强化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工具的“回放功能”,有选择性地展示优秀学生的完整操作流程,组织全班学生深入探讨不同解决方案的差异与优劣,有效激发更深层次的思维碰撞与交流。

3 资源联动— 多元拓展延伸互动边界

信息技术改变了课堂的界限,数学学习不再限于教室之内。一种做法是教师利用现成的在线资源库,构建覆盖学习全过程的方式。在涉及“统计图表”内容前,短视频资料可能被提供给学生,学生有机会使用移动设备记录家庭一周的垃圾分类,尝试用“条形图”展示信息。这些记录后来成为课堂讨论的基础。学生上传自己的图表结果,教师安排一个选择环节,确定哪个图表最出色,然后请制作者解释想法。家庭、学校与社区资源可实现联动,形成不同的互动可能。关于“认识方向”的教学,家长有时被邀请参加一项“家庭寻宝”活动。过程是家长在家中藏好物品,录制包含方向指引的声音信息,像“向北走5 步,再向东转”这样的提示会被给出,学生据此画出路径示意图并录制说明视频。课堂环节中,教师随机挑选学生视频播放,其余学生利用“电子白板”指出路线正确与否。数学知识就这样进入了生活场景,亲子交流也得到促进。社区成员同样能被纳入,比如快递员可以被请来,谈谈“根据地址派送”任务中方向的实际应用,学习的现实意义因此得到增强。课前的任务既涉及信息的收集意识,也为后续互动准备了材料。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带来了变革性影响。通过虚实融合的情境创设,抽象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可感;通过即时的工具赋能,课堂反馈从滞后走向高效,催生深度思维碰撞;通过多元的资源联动,学习边界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构建了无边界的学习场域。未来的实践关键在于始终坚守‘技术服务于教学的本质,避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从而真正让信息技术成为推动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参考文献

[1] 吕玉霞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5,(08): 60-61.

[2] 张熙, 章光虎. 小学数学学习难点及其突破路径[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25,38(04): 98-102.

[3] 蒋玮玮 .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J].西部素质教育 , 2025,11(14):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