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胡桢

昆山礼仁外国语学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要求体现出培养学生人文洋已经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育人目标。当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人文精神内涵理解不够透彻,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学策略的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传递人文精神、字样学生心灵的重要场合,实现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初中语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持续提升教师队伍人文素养

由于初中胜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对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情感、思想和人文精神理解不够透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自身人文素养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认为素养是初中语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语文教师需全面挖掘课本知识中潜在意义和价值,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人文价值,实现更高人生境界的追求。

例如,以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教学为例,教师自己对文章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理解深度,能够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如通过阅读范仲淹的传记、研究北宋的政治环境,对范仲淹的人文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能够超越文本表面的写景抒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忧乐观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对豁达、责任的理解,与学生分享在生活中如何保持积极心态,承担社会责任等,让学生感受人文精神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能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教材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元素,以此来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在挖掘人文精神元素时需结合时代背景、文本细节等,通过多角度、深层次地解读文本,找寻文本中与人文素养育人相关的切入点,实现人文素养的育人目标。

例如,以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为例,文章讲述了作者母亲在“我”双腿瘫痪,不能走路的情况下,耐心照顾“我”,并鼓励“我”面对生活的故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从文本的细节入手,通过文中的细节描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引导学生对细节进行思考,思考母亲为什么悄悄地多出去又悄悄地进来,让学生体会母亲内心的痛苦和对儿子的体谅,体会母亲背后的坚韧与包容,从而理解母爱并未简单的呵护,而是对孩子无私的奉献。此外,教师还课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生活中遇到困难,但在他人鼓励下重拾信心的案例,激励学生将积极乐观的人文精神融入自我认知中。

(三)拓展教学活动提升人文素养效果

语文教材中以理论内容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采用传统单一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无法吸引学生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无法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作用。拓展多元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验和思考的机会,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例如,以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社会冷漠对个体伤害等人文内涵有深入体会,教师教师拓展教学活动,组织解读文本并进行社会调查的教学活动。课堂教材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细节,如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得意,窃书不能算偷的狡辩,被打断退后摸出四文大钱的落魄,让学生初步感受孔乙己的悲剧形象。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关注身边弱势群体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并记录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困难,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态度等。调查结束,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分享,并引导学生将调查结果与孔乙己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对关爱他人、关注弱势群体的思考,从而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结合人文素养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知识、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获取更多人生感悟,实现人文精神和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季袁.初中语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学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25,(15):130-132.

[2] 童磊磊 . 初中语文课堂中人文素养的渗透路径 [J]. 语文世界 ,2025,(1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