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高磊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付营子镇中心校 河北 承德 068250
引言 : 在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文化童谣、地方戏曲、传统节日、红色文化、晋商之旅、民间艺术、秀丽的江南民风等文化逐渐渗透到幼儿园各领域课程中。那么,引入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更适合幼儿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文化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幼儿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学前教育时期渗透传统文化所存在的问题及重要性
当前,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他们学习不同的技能,然而,收获的除了夸赞外,便是学生的厌学情绪。其原因在于家长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少家长为了扩展幼儿的知识面,会主动让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有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抓住机会钻空子,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但大多流于表面,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由此可见,家长杜绝形式主义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个国家的文化开始互相包容和融合,且交流活动也在不断增加,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处在幼儿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他们来说,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亲和力,容易被他们接受。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应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把各类教育资源运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了解民间习俗、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他们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不断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可,从而使幼儿以后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继承者与发扬者,进而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以往的学前教育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把传统文化运用于学前教育中能够拓展教育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各种各样的素材,并且还能有效地增强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幼儿教育是现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传统文化运用于学前教育中是对已有教学体系的补充与完善,能够使幼儿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幼儿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1. 观看经典的动画
处在学前教育时期的幼儿,思维非常活跃,同时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也容易分散,从而不能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渗入传统文化知识时,就可以选择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进而达到活动的效果。在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时,教师就要选择一些具有传统文化内容的动画片来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帮助幼儿提升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例如,皮影戏是我国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以幽默的形式给大家展示了人文情怀及经典作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播放“武松打虎”“西游记”等皮影戏片段,让他们深入体会皮影戏的特色,并了解皮影戏的操作方法及其来源。此外,在教学节日的来源及民俗等方面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播放相关的动画,不断充实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在动画片里面学习一些不同的文化常识,进而逐步培养幼儿正确的文化意识。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可以激发其学习动力的方式,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2. 开展班级游戏
对于学前教育时期的幼儿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较弱,很难理解一些内涵比较深刻的文化。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把文化素养很好地融入平常的教学中。所以,在学前教育活动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课堂上导入游戏,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不同的游戏活动,进一步增加他们对文化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例如,为了强化幼儿对“剪纸”的了解及认识,教师就可以教他们进行剪纸。在剪纸开始之前,教师要提前给幼儿准备适合他们的剪刀和剪纸,以防幼儿受到伤害,并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喜欢的彩纸,然后根据教师的讲述进行折叠及裁剪,从最基础的剪纸做起。幼儿剪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了解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 创设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
创设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在学龄前儿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中明确指出,幼儿生活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生活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当代教育中环境创设不可忽略。
首先,在家庭环境的创设中营造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可在家中墙壁上挂国画、书法、刺绣等作品,尤其是具有中国水墨元素的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善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易使学龄前儿童产生丰富的遐想、领略中国绘画意境的神韵。书法、刺绣也是极具中国审美的传统艺术品。学龄前儿童从小耳濡目染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物件,可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其次,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即在视线所及之处布置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在教室里摆放民族乐器、中国结、宫灯、京剧脸谱、文房四宝等,在教室或走廊墙上张贴中国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图片、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蜡染、太极八卦图等,让学龄前儿童在活动区中处处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
最后,是重要的精神意识环境的创设。在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各民族平等的氛围中接受并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美德,培养学龄前儿童在意识、想象和记忆方面拥有关爱、温暖、尊重的健康心理,为今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埋下阳光的种子。
结论: 传承的力量从小萌发,文化的思想深深根植。“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使文化自信的强音弥漫在新时代的幼儿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 余琳琳 . 家园共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协同合作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J]. 长江丛刊,2020(36):33+58.
[2] 李娜 . 探究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幼儿园教学策略 [J]. 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2021(01):175-176.
[3] 吴志霞 . 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有效路径 [J]. 读写算,2020(34):47-4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 年度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40501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磊(1990-),女,汉族,滦平人,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