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认知心理学驱动的情感记忆唤醒机制在声乐教学中的情景重构法探索

作者

董洋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430072

前言: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而且情感体验也非常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认知心理学驱动的基础上,采用情感记忆唤醒机制,从而对声乐情境进行构建,促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对歌曲中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提升他们的综合演唱能力。

一、认知心理学驱动的情感记忆唤醒机制

在认知心理学驱动中,情感记忆唤醒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机制,指通过多种手段激发情感反应,如喜悦、愤怒、悲伤等,并可应用于现代声乐的教学中。通过角色代入、音乐引导想象等方式构建情感共鸣情境,可激活杏仁核 - 海马体情感记忆网络(Eich & Metcalfe, 1989),进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情感共鸣。由于歌唱本质是情感表达,教学不能仅注重技巧训练,更要强化情感表达能力。情感记忆唤醒机制能增强学生与音乐作品的情感联结,提升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力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最终通过情感表现力评分、观众共情感知度等指标实现教学质量提升。

二、认知心理学驱动的情感记忆唤醒机制在声乐教学中的情景重构法

(一)融入音乐背景故事

通过构建故事情境,促使学生对音乐背景故事进行了解,能起到情感记忆唤醒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在声乐课堂上,安排一些表演或者排练,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内涵,深刻体会到音乐背后的情感。

例如以《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歌词描绘的画面及情感基调;组织学生分享歌曲引发的个人记忆或情感共鸣点,如“小时候听长辈讲述王二小故事时的心境”或“被革命先辈精神触动的经历”;在角色分配环节,教师需解析歌词中各角色的行为动机,如老百姓的善良、王二小的勇敢抉择、日本兵的残暴等,然后为学生分配角色,未参与扮演的学生负责歌曲的演唱;学生在演唱时可以设置一些停顿的部分,插入少量的角色对话或旁白,形成表演与演唱交替呈现的沉浸式场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角色命运与个人体验,例如,王二小面对危险时的心理活动与自身克服恐惧的经历有何异同,通过语调强弱、呼吸控制表现情感起伏。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打造出生动形象的场景,从而唤醒学生们的情感记忆。这样一来,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也能更加投入,而不是只对歌唱技巧进行学习[1]。

(二)唤醒音乐情感记忆

声乐教师也要围绕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激发他们的共鸣,促使他们在音乐欣赏和演唱的过程中,体会到作曲家和词作家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驱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情绪。

以《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为例,教师可先安排学生独立欣赏歌曲。随后补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提问:“我们平时听到过很多关于家乡情的歌曲,有哪些歌曲或者旋律触动了你?”待学生提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故乡的小路》、《望故乡》等阐述故乡的歌曲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旋律线条、节奏形态、歌词意象等方面,分析这首塔吉克民歌与其他作品的差异;带着对比分析的目的,学生再次聆听歌曲,重点关注新疆塔吉克民间音乐的特征,如 7/8 拍复合节奏、鹰笛模拟技法等。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一下通过赏析歌曲《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从中体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感、价值观,并分享它如何唤起了对自身家乡的记忆。最后,学生结合对文化内涵与歌曲情感的理解,尝试带着个人的情感理解进行演唱;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呼吸控制、发声技巧、语调处理、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三)把握歌曲情感基调

为了发挥出基于认知心理学驱动的情感记忆唤醒作用,教师要在声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促使他们对歌曲的情感内涵和人物特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提高演唱质量。

比如学生在学习蒙古族歌曲《牧歌》时,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传统的游牧人的生活进行一定的了解,他们常年以放养山羊、绵羊、牛、马等为生存的根本,这种生产方式与草原生态形成共生关系,体现了游牧文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其豪爽性格源于草原的辽阔,对土地的眷恋源自生存依赖,对和平自由的向往则是游牧精神的永恒追求。其次,牧歌是内蒙古游牧人民生活的一面真实写照,牧歌多采用蒙古长调形式呈现。教师通过讲解蒙古长调的特点,如深长的气息、深厚的情感等要点,从而让学生对歌曲《牧歌》的演唱技巧有一定的了解;随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歌词解析,了解文化符号的深层寓意,如蓝天象征着永恒,白云代表着自由,羊群体现生命共同体等,从而构建出辽阔草原家园的诗意景象和游牧人的情感内核。最后,学生在进行实际演唱时需结合对游牧人生活特点与思想内涵的理解,准确地把握该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在演唱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林黛玉这个角色进行分析,了解其性格以及生活背景;探讨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理想是为什么而破灭的,同时提醒学生在唱到“枉自嗟呀”的时候,要表现出林黛玉皱眉、哀愁的样子 [3]。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歌曲的情境,促使他们进入角色中,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基调。

(四)情感和肌肉记忆的训练

通过不断开展情感记忆和肌肉记忆的训练,融入歌曲中的剧情,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唤醒记忆,投入到表演中。并且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内心体验牵引,开展“下意识”的演唱、创作,从而更加具有真情实感。

比如在歌剧《伤逝》的表演教学中,当学生饰演热恋中的子君时,教师可以采用情感记忆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环境,通过观察花草形态(视觉)、嗅闻气息(嗅觉)、聆听环境音(听觉)等多感官体验,唤醒其潜在的情感记忆。随后在正式演唱时,教师可在关键道具上,如子君的手帕上喷洒特定香水,构建气味与角色的记忆关联,辅助情感激发。同时配合肢体动线设计,在情绪引导下强化关键情感节点的肌肉记忆,如子君表达爱意时的手势轨迹。整个练习过程要求学生持续积累情感体验,形成从感官记忆到肢体表现再到情感抒发的完整表演链条。当学生的肌肉动作越来越熟练时,持续的练习促使这些动作逐渐内化为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在需要的情况下,快速被唤醒,从而快速投入到表演中去[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学驱动的情感记忆唤醒机制,在声乐教学中的情境重构,要求教师融入音乐背后的故事,唤醒音乐情感记忆,对歌曲情感基调进行把握。同时也要加强对情感记忆、肌肉记忆的训练,促使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进行充分理解、表达,将技巧和感情完美融合,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郭亚峰 .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对听众情绪的影响 [J]. 小说月刊 ,2025,(01):91-92.

[2] 孙广涛 . 声乐表演过程中舞台表现力的培养策略 [J]. 黑河学院学报 ,2024,15(01):115-117+160.

[3] 刘秋蓉 . 唤起观众共鸣的情感、情绪、激情融合演唱策略 [J]. 北方音乐 ,2020,(06):48-49.

[4] 陈龙 . 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5,(06):65-67.

作者简介:董洋(1986-),男,湖北武汉人,普罗夫迪夫音乐、舞蹈与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