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下音乐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挑战与提升路径探析
邓雨梦
湖北民族大学 445000
一、引言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地重塑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政策文件,明确指出了“数字化赋能美育”的战略方向,要求构建智能技术与人文艺术深度融合的新型教育生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内容呈现与评价方式在智能技术的催化下,正酝酿着一场深刻的革新。
然而,技术的潜力能否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关键在于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许多音乐教师的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显得相对薄弱,传统的“技能灌输”模式依然占据主导,这不仅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审美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间,特别是城乡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正如我们在对恩施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初步观察中所发现的,一线教师普遍在如何有效运用智能工具辅助教学方面感到困惑与无力。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音乐教师拥抱智能时代?他们的智能教育素养具体包含哪些维度?又该如何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素养提升体系?这些问题,构成了本研究的出发点。
二、音乐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智能教育素养的界定
智能教育素养并非简单等同于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它是一个更为综合与高阶的概念。它指的是教育者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了有效利用智能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与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意识与伦理观念的集合。这其中不仅包括了对各类 AI 教育工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深层次地,它还涵盖了数据素养、计算思维、人机协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以及对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伦理、数据隐私等问题的批判性反思能力。
(二)音乐学科背景下的特殊性
当我们将智能教育素养置于音乐教育的特定场域中进行考察时,其内涵又呈现出鲜明的学科特殊性。音乐教育的核心在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其过程充满了情感的体验、审美的感知和创造的表达。因此,音乐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工具理性层面。它更强调技术如何服务于艺术的感性与创造性。例如,教师是否能够利用智能编曲软件,引导学生探索和声与织体的奥秘,而不仅仅是生成千篇一律的伴奏?是否能够借助AI 辅助的视唱练耳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听觉能力训练方案?又是否能够运用多模态感知技术,创设沉浸式的音乐欣赏环境,帮助学生跨越文化与时空的障碍,与音乐作品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这些都构成了音乐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独特维度。
三、当前音乐教师智能教育素养面临的核心挑战
(-) 技术认知与接纳度的双重壁垒
当前,阻碍音乐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的首要因素,或许是源于认知与心态层面的双重壁垒。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缺乏系统性的了解,可能存在“技术恐惧症”或“技术无用论”等片面认知,对其在音乐教学中可能发挥的颠覆性作用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长期的教学惯性使得一些教师对传统的、自己所熟悉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路径依赖,对于接纳新技术、改变教学范式抱持着一种潜在的抵触情绪,担心技术会冲淡音乐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
(二)技术供给与教学需求的结构性错位
市场上的教育技术产品琳琅满目,但真正为音乐教学“量身定做”且符合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却为数不多。许多技术工具的设计逻辑仍停留在通用型知识传授的框架内,未能充分考虑到音乐学科在技能训练、艺术实践和审美体验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这种技术供给与真实教学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导致教师即便有意愿尝试,也常常感到“无处下手”或“用起来不顺手”,从而大大降低了技术整合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三)应用实践与教学融合的表层化现象
在已有的技术应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普遍的表层化倾向。一些教师对 AI 技术的运用仅仅停留在“锦上添花”的浅层次,例如使用多媒体展示乐谱、播放音视频范例等,这本质上只是传统教学手段的数字化平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教学革新。究其根本,这暴露了教师在如何将技术与音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进行深度有机融合方面的能力欠缺,未能实现从“技术辅助教学”到“技术引领教学变革”的跨越。
四、音乐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提升路径探索
(一)更新教育理念,重塑教师角色认知
提升素养的起点在于思想的“破冰”。必须引导教师深刻认识到,在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资源的组织者和创新的激发者。教育的重心应从“教会”转向“会学”,从“传递”转向“建构”。只有当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同并接受了这种角色转变,他们才能更主动、更开放地去拥抱技术,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创造力培养。
(二)推动“技术- 艺术- 人文”的跨学科融合
要避免应用的表层化,就必须推动技术与音乐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跨学科视野,能够将 AI 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工具和表达媒介,融入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运用 AI 分析不同民族音乐的调式、节拍与音色特征,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智能创作工具,将土家族的“撒叶儿嗬”、苗族的“薅草锣鼓”等民族音乐元素融入新的音乐作品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升音乐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是回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美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教师在技术层面不断学习,更触及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乃至整个教育生态的深层变革。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认知壁垒、供需错位、融合不深和体系不全等挑战,并通过理念更新、模式创新、跨学科融合与生态构建等多维度的协同努力,方能真正将数智之力有效转化为美育革新之能,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万鹏. 妙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现代化初中音乐课堂[J]. 教育与研究,2025, 7(3).
[2] 高洁, 肖明 , 王有学 . 教师智能素养评价的国际研究:主体、要素、工具与建议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2020(1):12-15.
本项目由湖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支持,项目编号:202510517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