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舞台剧为载体提升农村幼儿园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陈芸
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九峰街道三板桥幼儿园
引言:
农村幼儿园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面临特殊挑战,如家庭语言环境简单、文化刺激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等。红色舞台剧是融合艺术表现、思想教育与语言训练多重功能教学形式,契合幼儿生动活泼天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创新路径。探究从红色舞台剧选材设计、排演指导及展演评价三个维度出发,探索构建适合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体系,期望能够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促进农村幼儿全面发展。
一、红色舞台剧选材设计,语言表达基础铺垫
红色舞台剧选材设计需立足农村幼儿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选取符合其生活经验且蕴含爱国情怀题材,为语言表达奠定坚实基础。首要考虑应选择贴近农村幼儿生活经验内容,如《小兔子送信》《红星闪闪》等革命故事,此类作品情节简单明了人物形象鲜明,便于幼儿理解消化,同时故事情节通常包含丰富情感色彩与道德启示能够激发幼儿共鸣,引导他们在感受革命先辈勇敢坚强品质过程中,主动表达自身感受与理解。选材过程应注重语言表达层次性,根据幼儿已有词汇量与语言能,合理设置台词难度,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原则设计包含问答互动、情景对话、独白叙述等多种语言表达形式,使其在参与过程中循序渐进习得新词汇、新句式。尤其应强调红色舞台剧剧本改编环节中,应当增设适量方言土语或农村熟悉表达,既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又能减轻幼儿陌生感,降低表达障碍。
选材设计环节还需关注剧本结构与语言表达机会创设,精心构思每个角色语言量分配与台词设计,确保全体幼儿获得充分表达锻炼。具体而言应当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划分表演单元,每组负责一个情节片段,组内成员共同完成台词创作与表演准备。教师应根据班级幼儿语言发展差异,为语言能力强幼儿安排挑战性较高角色如旁白或主角。同时为语言表达欠缺幼儿设计简单易上手角色如群众或配角,通过角色梯度设置满足不同发展需求。红色舞台剧选材应尽量避免过于抽象或远离生活内容如《鸦片战争》《南昌起义》等历史事件,此类题材虽具教育意义但超出幼儿理解范畴不利于激发表达兴趣。
二、红色舞台剧排演指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红色舞台剧排演指导阶段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提升关键环节,教师应通过科学引导与情境创设,帮助幼儿突破表达障碍提升表达质量。排演初期应注重情感激发与角色体验,教师应当组织幼儿观看相关图片、视频资料,或邀请老红军、老党员进园讲述革命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剧情内涵与人物性格,随后引导幼儿围绕故事内容展开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感受与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角色分配与台词创作。此过程中教师应格外关注农村幼儿心理特点,针对普遍存在胆怯、羞涩问题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减轻个体压力,或设计角色扮演游戏作为排演前热身活动,逐步消除幼儿表达恐惧。与此同时应充分利用农村幼儿生活经验与自然环境优势,将排演场地延伸至户外空间如田野、小溪边等,借助熟悉环境增强安全感激发表达欲望。
排演深入阶段教师应着重引导幼儿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包括语气、语调等元素运用,可以采用示范—模仿—纠正—再练习循环模式,先由教师或语言能力较强幼儿示范表演引导其他幼儿观察模仿,再通过小组互评形式发现问题,教师针对性给予指导,最后鼓励幼儿再次尝试直至熟练掌握。排演过程应避免过度追求台词背诵准确性,而应鼓励幼儿理解剧情后用自己语言进行表达,允许适当即兴发挥。教师应当设计情境变化(如如果王二小遇到另一个情况,他会怎么做?会说什么?),引导幼儿突破剧本限制培养语言创造力与应变能力。另外排演指导中应注重肢体语言与口头表达协调统一,通过表情、动作辅助语言表达形成完整表达系统,特别针对农村幼儿普遍存在方言口音问题,教师应采取包容态度,在保持方言特色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普通话表达,避免强制纠正导致表达畏惧心理确保排演过程成为语言能力全面提升平台。
三、红色舞台剧展演评价,语言表达成效巩固
红色舞台剧展演评价环节不仅是对前期工作成果检验,更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巩固提升重要机会,展演形式应多元化设计,应当在园内组织红色故事节邀请其他班级幼儿观看,或走进社区、敬老院进行巡回演出,甚至可以与周边幼儿园开展联合汇演活动拓展幼儿表达舞台。这些多样化展演场景能够创设真实交流情境,使幼儿面对不同观众群体调整自身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应变能力与社交表达技巧。展演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幼儿即时表达状况,对临场发挥突出幼儿给予积极鼓励,对遇到困难幼儿提供必要提示与帮助,同时应当借助录像等技术手段全程记录展演过程,为后续评价分析提供客观依据。创新展演形式也十分必要,可以设计观众互动环节鼓励演员幼儿回答观众提问,或即兴创作新情节,组织小小解说员活动,由幼儿担任演出解说介绍剧情背景与人物关系,这些拓展活动均能为幼儿提供额外语言表达锻炼机会。
评价环节应采取多元主体、多维标准、多样方法综合评估模式,全面反映幼儿语言表达进步情况。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与家长评价四个维度,其中教师评价侧重专业指导,同伴评价强调互相学习,自我评价促进反思意识,家长评价提供外部视角。评价标准应包含语言表达清晰度、流畅度、创造性、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避免单一关注语言准确性,针对农村幼儿实际情况尤应强调进步性评价,即关注个体成长变化而非横向比较。评价方法应当采用观察记录、成长档案等形式,收集幼儿在不同时期表达能力变化证据,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应用组织展演后分享会,引导幼儿表达参与感受与收获,教师根据评价发现问题调整后续教学策略。
结论:
红色舞台剧是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创新载体,通过选材设计、排演指导与展演评价三个环节形成完整教学链条,有效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红色舞台剧融合思想教育与语言训练,创设真实交流情境激发表达动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同时针对农村幼儿特殊需求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建立适合农村环境语言教育模式。未来实践中应进一步深化家园合作,拓展社区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格局,为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元支持,促进农村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靖峰 . 幼儿语言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C]//2024 年广东省特殊教育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集.2024.
[2] 王 碧 惠 , 郑 丽 莉 . 提 高 农 村 幼 儿 语 言 能 力 的 思 与 行 [J]. 2021(2019-18):89-89.
[3] 尤咏雪. 浅析农村幼儿园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 花溪, 20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