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名著阅读在中学语文中的探究与实践

作者

陈燕香

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东成镇东成中学

一、名著阅读的教育价值

(一)语言素养的提升:从积累到创新的桥梁

名著是语言艺术的典范。《水浒传》中“那雪正下得紧”以极简白描渲染氛围,被金圣叹评为“写雪妙笔”[3],为学生提供了“场景描写—情感传递”的表达范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暴风雪中抢修铁路”的细节描写,可引导学生对比《西游记》“三调芭蕉扇”的环境刻画,体会自然环境与人物精神的映衬关系,进而模仿创作校园场景,实现从语言积累到自主表达的跨越。心理学研究表明,深度阅读经典可使中学生语言输入量提升 40% ,表达准确性显著增强[4]。

(二)文化品格的培育:多元精神的浸润与传承

1. 革命英雄主义的感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的信念 [4],与教材中《红岩》精神形成呼应。某中学开展“英雄精神伴成长”活动,通过阅读批注、实景党课等形式,使学生对“责任担当”的认同度从 32% 提升至 68%[5]。

2. 传统侠义精神的现代解读

《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正义之举 [3],蕴含“扶危济困”的侠义内核。教学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辨析“李逵劫法场”的莽撞与“鲁智深行侠”的智慧,实现传统精神的当代转化。某校课题显示,参与《水浒传》深度阅读的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升 53%[5]

3. 文化思辨精神的启蒙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情节 [3] 蕴含“本心与执念”的哲学思考,可链接王阳明“心学”引导学生探讨自我认知。故宫“经典中的哲学智慧”项目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辨能力提高 41%[5] 。

(三)思维能力的发展:批判性与系统性思维的双重提升

名著阅读需综合运用高阶思维。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学生需整合保尔的成长经历构建“立体人物画像”,锻炼信息整合能力;分析《水浒传》“梁山泊排座次”的权力结构,可培养系统性思维。布鲁姆理论指出,名著阅读涉及“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级认知,长期坚持可使批判性思维水平提升 27%[4]。实验校数据显示,参与深度阅读的学生议论文“论点辩证性”得分平均提高15 分(满分50 分)[5]。

二、名著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应试导向的目标偏差

功利化教学导致名著沦为“考点工具”。调查显示, 78% 的教师将《水浒传》教学聚焦“人物绰号、兵器”,仅 22% 组织“侠义精神讨论”; 65% 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课堂停留在“保尔的四次死里逃生”情节记忆,仅有 9% 探讨“生命价值”[5]。这种目标窄化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二)碎片化阅读的浅层化问题

数字时代阅读习惯冲击经典完整性。 83% 的学生通过短视频“速读”《西游记》,仅 17% 完成原著通读; 54% 的学生认为《水浒传》“只需掌握主要情节”[5]。碎片化阅读导致理解片面化,如能列举《西游记》“八十一难”名称,却无法阐释“取经”的象征意义。

(三)指导策略的单一化局限

“一刀切”模式忽视个体差异。 92% 的《西游记》检测以“选择 + 填空”为主,难以考查深度思考[5],导致 56% 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5]。

三、名著阅读的实践路径

(一)多维教学策略的创新

1. 情境化阅读:激活情感共鸣

利用 VR 技术重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场场景,学生角色扮演保尔辩论“革命与爱情的抉择”;

举办“梁山聚义厅议事”活动,学生模拟《水浒传》人物辩论“招安与否”;

结合动画分镜解析《西游记》“大闹天宫”,引导学生模仿创作“孙悟空新传”。

1. 任务驱动式阅读:引导深度学习

设计分层任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① 绘制“保尔成长轴”(基础); ② 对比保尔与孙少平(进阶); ③ 策划“青年励志计划”(创新)。

《水浒传》: ① 制作“好汉职业表”(基础); ② 分析林冲性格成因(进阶);③ 开发“梁山军事战略”课程(创新)。

《西游记》: ① 绘制“取经团队权力图”(基础); ② 辩论“唐僧是否合格领导者”(进阶); ③ 设计“八十一难”桌游(创新)。

2. 跨媒介融合:拓展阅读维度

建立“名著数字资源库”,整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影片段、《水浒传》京剧选段、《西游记》动画原片,实现“纸电共读”;扫码观看“敦煌壁画中的取经故事”,促进文字与影像的文化互证。

(二)多元评价体系的完善

1. 过程性评价

建立“阅读成长档案”,记录《水浒传》中对“宋江忠义矛盾”的批注、《西

游记》思维导图及每周反思日志,如“我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变化”。

2. 表现性评价

开展“文化项目展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展览、《西游记》“神魔隐喻”辩论、《水浒传》“好汉穿越现代”创意写作,综合考查能力迁移。

3. 增值性评价

采用“进步档案袋”对比阅读前后的认知变化,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精神认知维度”提升幅度、《水浒传》“社会批判性思维”发展趋势,关注个体进步。

(三)书香校园生态的营造

1. 学校层面

设立名著阅读专用教室,配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版插图、《水浒传》人物谱、《西游记》版本年表;推行“阅读导师制”,为学生定制个性化阅读计划。

2. 家庭层面

开展“家庭经典夜读”,共读《西游记》“三借芭蕉扇”并探讨环保主题;建立“家庭英雄档案”,对比家族奋斗故事与保尔经历,深化代际共鸣。

3. 社会层面

与剧院合作开发《水浒传》戏剧工作坊,参与剧本改编;联合社区开展“经典图书漂流”,设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专区,鼓励跨代际阅读交流。

四、结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为中学语文提供了多元的教育资源。通过情境教学、任务驱动、多元评价及家校社协同,可破解应试化、浅层化等问题,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提升素养、培育品格。语文教学需以名著为纽带,助力学生在经典浸润中实现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费孝通 . 文化自觉与全球化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 施耐庵 , 罗贯中 . 水浒传·西游记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4]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M]. 梅益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