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分层教学中差异化任务设计的实践探索
陈慧琳
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 362000
一、引言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是基于学生在语文学习能力、兴趣、基础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特点设计教学任务与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高中语文分层教学中差异化任务设计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旨在通过精准教学,让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都能获得提升与发展。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统一化教学现象较为普遍。教学目标往往设定为全体学生需达到的同一标准,忽略了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能力上的差异。比如在教授《雷雨》时,要求所有学生对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主题都达到相同深度的理解,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企及,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又觉得缺乏挑战。
教学内容方面,不管学生基础和兴趣如何,都采用相同的教材内容和补充材料。以《兰亭集序》教学为例,对于文言基础差的学生,艰涩的文言文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而对文言文有浓厚兴趣且基础扎实的学生,仅掌握课本内容又无法满足其求知欲。
教学方法上,教师多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未能根据学生学习风格的不同进行调整。对于视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大量文字讲解难以吸引他们;对于动手实践型学生,缺乏实践活动使他们难以深入理解知识。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实施策略
(一)科学合理分层,奠定教学基础
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可通过多维度评估进行分层,包括语文基础知识测试,涵盖字词、语法、文学常识等,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发言质量等;借助学习风格问卷,判断学生是视觉型、听觉型还是动觉型学习者。
以一个班级为例,可将学生分为 A、B、C 三层。A 层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可能对文中字词理解和语句分析存在困难;B 层学生有一定基础,但在知识运用和拓展方面有待提高,他们能理解《故都的秋》基本文意,但对文中独特的秋味把握不够精准;C 层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对语文学习有浓厚兴趣,能够深入挖掘《故都的秋》中作者复杂的情感和独特的写作手法。
分层并非固定不变,应根据学生学习进展动态调整。如 A 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在语文知识和能力上有明显提升,可升入B 层,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分层设定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与之匹配的教学目标。在学习《赤壁赋》时,A 层学生作为基础巩固层,教学目标聚焦于夯实文言基础。首先要求学生通过每日晨读、跟读音频等方式,达到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的水平,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对于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如“属”“危”“之”“于”等,不仅要掌握其基本含义,还需结合课后练习及拓展例句,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句式学习上,以“凌万顷之茫然”的定语后置结构为典型,引入《劝学》《师说》中类似句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句式识别—成分标注—翻译演练”三步练习法,强化学生对倒装句式的理解与运用。此外,设计阶梯式巩固任务,如制作文言实词卡片、完成句式专项填空题,通过多样化练习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搭建稳固的基石。
B 层学生在此基础上,要能够分析文中景、情、理的关系,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如从乐到悲再到喜的转变,并能结合时代
背景对作者的思想有初步探讨。
C 层学生的目标则更具深度和广度,需对比苏轼不同时期的作品,探究其思想中儒、释、道融合的特点,如将《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比,从文学、哲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解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
(三)分层设计内容,满足多元需求
教学内容分层要兼顾学生的基础与兴趣。在学习《雷雨》时,对于 A 层学生,可着重讲解剧本的基本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如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人物形象,以简单的文字表述梳理人物关系。
B 层学生可深入探究剧中复杂的矛盾冲突,如家庭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交织,分析戏剧语言的潜台词,挖掘其背后隐藏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戏剧评论写作。
C 层学生则可从戏剧主题的深度和广度拓展,探讨《雷雨》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当下的意义,对比不同版本的《雷雨》演出,分析导演对剧本的再创作,甚至尝试对剧本进行改编,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
(四)多元教学方法,适配不同层次
对于 A 层学生,采用讲授法与示范法相结合。在学习《兰亭集序》的文言知识时,教师详细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如“引以为流觞曲水”中“以为”的古今异义,同时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B 层学生适用合作学习法与问题导向法。在探讨《赤壁赋》中苏轼的哲学思想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文本,围绕“苏轼如何在困境中实现自我解脱”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C 层学生可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拓展阅读法。在学习《故都的秋》后,引导学生探究“故都之秋”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郁达夫的其他散文作品,让学生自主探究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文学主张,培养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五)构建分层评价,激励持续进步
评价体系要与学生分层相适应。对于 A 层学生,评价侧重于学习态度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在《雷雨》学习中,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剧本基本情节和人物特点的表述是否准确,以鼓励为主,肯定其点滴进步,如作业中字词书写正确率提高、对人物形象分析更完整等。
B 层学生的评价注重知识运用和能力提升。在分析《赤壁赋》景情理关系的作业中,评价其分析的合理性、逻辑性,对作者情感把握的准确性,指出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
C 层学生的评价强调创新思维和深度探究。在对《故都的秋》进行拓展研究的成果评价中,看其观点是否新颖独特,论证是否充分有力,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鼓励其挑战高难度任务,如在文学刊物上发表相关文章或在学术交流活动中分享研究成果。
四、结语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中的差异化任务设计,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分层、精准设定目标、合理设计内容、运用多元方法和构建适配评价,能让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激发潜能,提升语文素养。在未来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优化分层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 李华 .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J]. 语文教学通讯,2024 (5):35-39.
[2] 王雅丽. 差异化任务设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8):45-49.
[3] 张阳. 基于分层教学的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研究[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10):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