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规划管理的转型研究
王钰
370303198710064224
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进程,它不仅涉及人口的城镇化转移,更关系到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与高效利用。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城乡发展格局的不断调整,传统的土地规划管理模式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暴露出诸多不相适应之处。例如,在一些城市的扩张过程中,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城市边缘的土地开发缺乏合理规划,导致功能布局混乱;而在农村地区,土地流转不畅、宅基地闲置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能阻碍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规划管理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土地规划管理的转型需要从理念、目标、方法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规划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土地利用效率方面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是一个亟需重视的突出问题。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土地扩张速度远超人口增长速度的现象,导致“摊大饼”式扩张屡见不鲜。部分城市为追求短期经济增长和政绩考核指标,盲目征收周边农地与集体土地,用于开发产业园区、新城新区等项目,但由于产业配套不足、招商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例如,一些城市的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庞大,但实际入驻企业数量有限,土地批而未用、用而不足的问题突出,厂房容积率偏低,空间资源浪费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内部各类功能区布局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利用效率的失衡。商业区、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缺乏科学统筹和功能联动,区域间交通通达性差,引发交通拥堵、职住失衡等“城市病”,间接增加了土地资源的隐性损耗。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散、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耕地碎片化现象严重,农业用地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土地生产效率提升。整体来看,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失衡、利用粗放已成为影响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亟需通过制度创新与规划优化提升土地利用效能。
(二)城乡土地规划协调方面
城乡土地规划缺乏有效的协调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规划管理面临的又一突出挑战。当前,城市与农村在土地规划上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理念、制度安排与政策衔接,导致空间治理碎片化。城市规划多以城市自身发展为核心目标,聚焦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忽视对周边农村土地资源的功能引导与空间统筹;而农村土地规划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数据支撑不足、技术力量匮乏、规划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应对机制。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区域,由于行政区划分割与土地权属复杂交织,土地利用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挤占农村优质耕地资源,造成农业用地碎片化和生态空间压缩;另一方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受限,无法有效对接城市产业外溢需求,形成土地要素市场的结构性错配。这种城乡土地规划的脱节现象,不仅降低了土地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加剧了人地关系紧张,也制约了城乡空间融合与功能互补,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瓶颈。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亟需构建统一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城乡土地规划的系统衔接与制度协同。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规划管理的转型方向与策略
(一)转型方向: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利用
新型城镇化要求土地规划管理加快向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向转型。这一转型方向强调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扩张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首先,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土地规划全过程贯穿生态保护思维。城市土地规划中要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合理布局绿地系统、湿地保护区和生态廊道,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的环境承载力与宜居水平。在农村地区,则应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严禁非农建设侵占优质耕地,防止农业开发对土壤结构、水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其次,提高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在城市更新与存量用地再开发中,应对闲置土地、废弃工业用地开展全面调查评估,通过土地整治、污染治理和功能转换等方式,推进低效用地再利用,例如将其改造为文化创意园区、公共休闲空间或新能源基础设施用地等多功能复合利用模式。在农村地区,应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方式,鼓励轮作休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等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提升耕地质量,延长土地使用周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完善土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调控体系,推动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用地结构,切实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转型策略:创新土地规划管理手段
实现土地规划管理的深度转型,关键在于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升级。应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土地规划信息平台,提升土地资源调查、分析与监测的能力和效率。GIS 技术可对土地利用结构、地形地貌、生态敏感区等多元信息进行空间建模与动态模拟,为科学决策提供可视化支撑;遥感技术则可通过高分辨率影像实现土地变化的实时追踪,结合自动识别算法精准识别违规用地行为,显著提升监管效能。同时,应加快建立土地规划管理的数字化平台,整合土地权属、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等信息模块,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提升土地规划全流程的信息化水平。此外,公众参与机制亦需进一步深化,应通过数字政务平台、移动应用等渠道拓展公众参与路径,增强社会监督透明度,使规划方案更具广泛代表性与社会认同感。在制度层面,亟需完善土地规划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权责边界,健全土地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严厉打击违法批地、违规用地行为,切实保障土地规划管理转型依法有序推进。
结论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规划管理的转型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面对当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城乡土地规划不协调等问题,必须朝着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向转型,并通过创新土地规划管理手段来加以实现。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还能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不断关注土地规划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持续调整和完善转型策略,以适应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马杨悦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探讨 [J]. 山西建筑 ,2019,45(02):238-240.
[2] 葛毓涵 . 宁波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研究 [D]. 大连海洋大学 ,2024.
[3] 李淑艳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问题 [J].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2,(2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