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义务教育班主任班级心理氛围营造与管理

作者

尹江斌

内蒙古锡林郭盟西乌珠穆沁旗第二初级中学 026200

引言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品格养成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班级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场域,其心理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行为习惯和学习动力。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促进合作精神与责任意识,而负面氛围则可能导致焦虑、自卑与人际冲突。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与育人的核心力量,其作用不仅体现在事务管理,更在于回应学生情感需求、落实价值引导与营造良好心理环境。因此,探究班主任在班级心理氛围建设中的职责定位与实践路径,对于推动德育实效与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班级心理氛围的内涵特征与形成机制

班级心理氛围是师生间、同伴间情感交流、价值认同和行为互动中形成的稳定心理环境,是班级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学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积极的氛围能提供情感支持、引导行为、激发动力,增强学生归属感与自信心,促进其全面成长。其形成受班主任理念、管理风格、班级制度与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班主任的沟通策略、激励方式及师生关系质量是关键变量。关怀、开放、包容的管理有助于营造积极氛围,而高压、批评式管理易滋生压抑与回避情绪。因此,班主任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科学引导,建设支持学生心灵成长的育人环境。

二、当前义务教育班级心理氛围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部分班主任重成绩轻情感,忽视学生心理需求,导致班级文化功利化、竞争化;管理方式偏“控制型”“评判型”,缺乏尊重与鼓励,易引发逆反情绪与人际紧张;学校层面心理育人培训不足,缺少系统知识与实践指导,使班主任面对心理问题时无力应对。同时,家校协同机制不健全,家庭问题易波及校园,形成干预困境。这些因素制约了班级心理氛围的良性发展,需系统改革与策略优化予以破解。

三、班主任在班级心理氛围营造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机制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既是领导者,又是教育者和陪伴者。其教育观念、行为方式、语言表达与情绪状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具备良好情感温度、教育智慧与心理敏感度的班主任,能够通过营造积极互动、建立信任机制、制定合理规范等方式促进班级内部良性互动。其作用机制可从三个维度分析:一是价值引领机制。班主任通过确立班级共同目标与规范,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荣誉体系建设,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认同与道德观念。二是关系构建机制。班主任通过日常沟通、谈心、协作等方式构建良好师生、生生关系网络,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亲密感,为班级内部形成支持性氛围提供情感基础。三是行为干预机制。当学生出现心理波动或行为异常时,班主任能够及时识别问题、给予恰当反馈、协调资源介入,实现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早转化。此外,班主任的榜样力量也是重要的隐性教育手段,其对规则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以及处理冲突的方式,都将成为学生行为模仿与心理认同的重要源头。因此,班主任应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素养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使心理氛围建设成为班级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附属环节。

四、班级心理氛围优化的具体策略与路径实践

要实现班级心理氛围的有效营造与科学管理,班主任需从理念、制度、活动与支持系统四个层面系统推进。在理念层面,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认识到学生的成长不只是知识积累,更是心理力量的建构。班主任需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强化对学生情绪状态的感知与理解,做到从“管学生”转向“引学生”。在制度层面,应推动班级管理民主化与参与化,让学生广泛参与班级事务决策,如值日安排、班规制定、活动策划等,增强其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从而提升集体认同与归属感。在活动层面,应多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团队竞赛、互助结对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构建互动性强、感染力深的班级情感场域,促进学生间的正向互动与情感交流。在支持系统层面,应加强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家长委员会与学科教师的合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早期预警机制与个案干预体系,形成“发现—报告—干预—追踪”的闭环管理。此外,班主任还应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问卷调查、情绪地图、心理健康APP 等工具辅助学生情绪识别与问题追踪,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精准度。通过上述多维策略的综合实施,班级心理氛围将更具温度、深度与活力,为学生身心发展营造积极稳定的成长场域。

五、未来班级心理氛围管理的发展方向与制度建议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学生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班级心理氛围管理应向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与人本化方向演进。首先,在政策层面,应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在心理育人方面的职责边界与操作规范,制定《班级心理氛围管理指南》等操作性文件,推动各级学校将心理健康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形成制度保障。其次,在培训体系上,应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学基础、沟通技巧、情绪调适与危机干预等能力的系统性培训,推动其从“经验管理”向“专业管理”转型。在研究方面,应鼓励高校与教育机构开展面向一线班主任的心理管理实证研究,开发科学有效的评估工具与干预模型,为班级心理氛围营造提供理论支撑。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推动心理大数据平台与学生行为数据系统融合,为班主任提供智能化分析支持与个性化干预方案。同时,还应倡导构建“学生自助—同伴互助—教师辅导—专业支持”四级心理支持网络,实现多元化心理服务供给格局。未来班级心理氛围的营造将不再仅靠个体经验,而是依托组织、制度、技术的系统协同,向更加精准、高效、温情的方向持续优化,成为学校育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

班级心理氛围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状态、情感发展与人格建构的重要教育环境,其营造与管理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班主任作为关键角色,应在理念转变、行为示范、制度建构与系统联动等方面主动作为,推动班级从“外在有序”走向“内在和谐”,从“管理中心”走向“人文关怀中心”。本文通过对班级心理氛围的内涵、问题、功能机制与实践策略的系统探讨,指出了构建健康班级心理生态的现实路径与未来方向。展望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班级管理深度渗透,实现教育环境与学生心理发展双向共振,为我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 生 生 . 班 主 任 工 作 的 新 挑 战 与 适 应 策 略 [J]. 青 海 教育 ,2024,(12):50.

[2] 桑玉霞 . 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研究 [C]// 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 . 第三届教育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三中学 ;,2024:343-345.DOI:10.26914/c.cnkihy.2024.071887.

[3] 霍雄英 . 依托名班主任工作室助力中职教育班主任成长的路径探索[J]. 知识文库 ,2024,40(23):159-162.

[4] 巨有福 .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工作实践与创新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2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