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化设计
马志伟
新疆众智安环工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841100
引言
在我国城乡统筹和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成为基础环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较长时间内,农村地区污水问题因投资能力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而长期处于治理“盲区”。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大量地区开始探索适应农村实际的污水处理方式。在众多技术路径中,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因其结构灵活、投资适中、建设周期短而受到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人口居住分散、地形复杂、土地利用多样的区域。然而,当前在分散式设施建设与运行过程中,仍面临设计标准不统一、环境影响评估不足、生态效应忽视、运维保障体系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其治理成效与可持续性。
一、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建设背景与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村水环境治理不断提速,多项国家政策将农村污水治理纳入重点任务,推动各地试点建设分散式处理系统。这些设施通常采用人工湿地、稳定塘、生物接触氧化、A/O 等技术形式,依托村落分布因地制宜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污水直排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区域,分散式模式较集中处理模式更具成本与适应性优势。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分散式设施的普及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同区域、不同建设主体所采用的技术体系与运维模式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地区设施空置、损毁、污染转移等现象仍较为突出。缺乏标准化技术体系与配套管理机制,已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1.2 面临的核心问题
首先,设施设计未充分结合农村生态格局与环境承载力,导致局部生态破坏。如在水源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盲目建设处理单元,未进行环境承载分析与敏感性评估,可能引发次生污染问题。其次,多数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未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忽视处理系统对地表水体、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等方面的潜在影响。此外,在技术路径选择上,存在“盲目追新”与“照搬照抄”并存的问题,未充分考虑区域气候、水量变化及运行管理能力,造成设施实际处理效率远低于设计值。最后,生态化理念落实不足,大多数分散式设施仍沿用传统工业型思维进行规划,未与乡村生态景观、土地系统、生物链结构形成有机融合,缺乏生态系统视角下的系统协同。
二、农村分散式污水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构建
2.1 评价内容与重点识别
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建设期与运行期两个阶段,分别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短期与长期效应。建设期应关注土地占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施工噪声等因子;运行期则需重点评估污水处理效率、尾水排放水质、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影响、对农田与生态湿地的可能冲击。同时,应对污泥产出量、处理方式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具体评价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水环境影响、土壤环境影响、区域生态格局扰动、环境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等方面。
2.2 环境敏感性分区与设施选址评价
科学的环境敏感性分区是分散式设施选址设计的前提。应基于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多源信息开展环境敏感性评价。将区域划分为高敏感、中敏感、一般区,并据此制定相应建设限制条件,避免在生态敏感区、洪泛区、地下水补给区等位置布设设施。同时,设施选址需结合风向、水流、土地坡度等环境因子,确保污水流向可控、尾水排放路径合理、运行风险可控,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系统的干扰。
三、生态化设计理念下的设施优化路径
3.1 生态适配性与技术集成
生态化设计应强调技术路径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匹配性,选择与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相适应的低冲击开发技术。优先采用以自然处理机制为基础的工艺系统,如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生态沟渠等,实现污染物降解与生态功能协同。在设计中引入生态恢复与原位物种保育要素,利用本地植物构建生物净化系统,降低化学药剂使用强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净化能力。
3.2 景观融合与多功能利用
处理设施不应被视为单一的环境工程单元,而应作为乡村景观与文化系统的一部分进行统筹设计。通过湿地景观、生态塘、绿篱、乡土植物配置等手段,将设施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提升设施美观度与居民认同感。同时,可探索尾水利用路径,如农业灌溉、景观补水、土壤保湿等,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与系统
闭环,增强设施服务功能。
四、分散式设施生态绩效的监测与反馈机制
4.1 建立指标体系与动态评估框架
为全面评价设施生态绩效,应构建包含水质改善、生态恢复、资源利用、景观价值等多维度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设置定期监测点,采集尾水水质、生物多样性指标、土壤养分变化等数据,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动态评估模型,实现设施运行质量的量化管理。同时,结合无人机遥感、智能传感器等新兴技术手段提升监测效率与精度。
4.2 基于评估结果的设计调整机制、
监测与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设施持续优化。应建立问题发现—成因分析—方案调整—效果跟踪的闭环反馈体系。对于发现尾水污染或生物系统退化的设施,应启动技术调整机制,优化工艺参数或补充生态结构要素。对于运行效率下降的设施,可开展运维人员培训与制度完善,提升管理能力,保障设施长期良性运转。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分散式处理设施在当前发展阶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若缺乏系统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化设计指导,可能带来新的生态负担。本文通过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分析与生态设计路径的探索,指出设施发展应从工程导向向生态协同转型,在保障污水处理功能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保护与人居环境优化的双重目标。未来应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与政策引导机制,推动生态化分散设施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并依托科技创新与公众参与实现农村环境治理能力的根本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高丽丽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治理技术探讨 [C]//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第四届第二次全体会员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3:677-682.DOI:10.26914/c.cnkihy.2023.040747.
[2] 王薇 , 伍君奇 , 赵华 , 等 . 皖西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治理对策——基于六安市周边 24 个行政村的调研数据 [J]. 建设科技 ,2023,(08):50-55.DOI:10.16116/j.cnki.jskj.2023.08.011.
[3] 彭香玉, 叶晶, 幸硕, 等. 分散式生物- 生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分析[J]. 工程技术研究 ,2022,7(08):94-96.DOI:10.19537/j.cnki.2096-2789.2022.08.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