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科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与实践研究

作者

岳新孟

旺苍县大德镇中心小学校 四川 628212

引言:

科学教育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建构,劳动教育则注重实践技能与劳动精神的培养。二者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能够深化对科学本质与技术进步的理解。通过梳理科学课程中的典型单元,结合课堂教学、历史资源整合与课外延伸活动,深入探讨劳动教育在科学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推广价值。

1、科学探究与劳动实践的协同价值

1.1 知识转化: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

科学教育注重认知与实践融合,在植物观察单元中,教师可设置幼苗移栽环节,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生长条件,初步掌握园艺基础技能,显微镜操作与测量仪器校准等实验内容,本质构成劳动技能训练体系,此类操作架设知识应用桥梁,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

1.2 素养提升:融合创新与工匠精神

在“简单机械”单元中,教师可设计出杠杆项目,学生经历方案构思、结构调试等环节,深化机械原理认知,培养动手能力与求精态度,这类实践活动激发创新思维,塑造工程素养,使科学思维与工匠精神在操作中自然融合[1]。

1.3 价值观塑造:传承劳动智慧

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劳动智慧的积累。将科学史引入小学课堂,有助于学生理解技术发展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类劳动的伟大力量。如在造纸技术演进历程的讲解结合古法实践操作,学生洞察技术变革背后的劳动智慧积淀,领悟劳动创造价值的内涵,提升科学探究的文化深度与情感共鸣 [2]。

2、小学科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与实践策略

2.1 课堂渗透,技能实践

劳动教育与科学教学存在内在契合性,科学探究注重实验操作过程,劳动教育强调技能习得与习惯培养,将劳动技能融入科学教学环节,能有效提升学生实践应用与问题处理能力,拓展课程育人价值。

在讲授“摩擦力”知识时,教师以 " 图书馆运书挑战 " 为核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徒手搬运图书感受运动受阻现象,引入小推车对比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差异,激发探究兴趣。教师布置木板、毛毡、塑料垫等不同材质滑道,组织控制变量对比实验,观察接触面材料对摩擦力数值的影响,揭示表面粗糙度与摩擦力的关联规律。开展分组竞赛环节,学生需统筹运输工具、路径材料、操作方式设计最优方案,在模拟劳动场景中实现运输效能最大化。该活动使学生在协作实践中既掌握摩擦系数测量方法、摩擦类型区分标准等科学概念,又习得图书分类搬运技巧、运输工具操作规范等劳动技能。

2.2 历史传承,精神涵育

劳动承载着文化延续与精神品格塑造的双重使命,科学课程中渗透科技发展历程的劳动叙事,能唤醒学生对技术革新背后人类付出的认知共鸣。以船舶演变史为例的课堂设计,构建起 " 模型复原—经验记录—情境再现 " 三位一体教学框架,使知识习得与价值培育形成有机衔接。

在”船的历史”教学案例中,三阶段活动分别指向具身认知的不同维度。首阶段聚焦船模制作,从独木舟到蒸汽动力船舶的实物复原过程,学生操作木片雕刻、竹材接合等传统工艺,材料形变与结构稳定性的直观体验揭示出船舶工程的技术迭代规律;第二阶段任务为撰写”劳动日志”,工具操控精度不足、接缝强度缺陷等实践问题的文字梳理,培养技术反思与策略优化能力;第三阶段采用历史情境模拟法,分组重构郑和船队建造历程中的工匠群像——铁匠锻打锚链时的温度控制、木工处理柚木龙骨的防腐蚀技艺,叙事性任务驱动下,协作劳动的价值认同逐渐升华为集体记忆。这种”工艺实践—思维凝练—情感投射”的阶梯式教学设计,使船舶流体力学原理、材料工程知识不再停留于抽象概念,船体弧度设计的流体阻力测算转化为工匠经验积累的具象表达。当学生触摸仿古船模的铆钉接缝时,技术史维度的人类劳动智慧被重新分析,这种分析过程既包含对科学原理的认知深化,更孕育着对劳动者专业精神的敬畏。

2.3 课外拓展,劳动赋能

劳动教育需跨越课堂边界,依托自然情境的构建,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生命科学认知。种植养殖类活动兼具科学性与操作性,其完整连贯的劳动体验有助于培养观察能力、责任意识及生态观念。

如,围绕“植物的生长变化”主题,教师组织建立“班级责任田”实践体系,分阶段实施种植活动。春播期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对比实验:将黄豆与绿豆分别栽培于沙土与黏土环境,每日追踪发芽率与株高数据,绘制生长曲线图,掌握变量控制与数据处理基础方法。夏季管理环节,利用橙皮发酵液等常见材料制作驱虫装置,探究生物防治机理,环保农业技能与科研兴趣同步提升。秋收时节开展 " 豆芽宴 " 烹饪竞赛,学生自主完成豆类营养成分检测、热量测算及食材加工,实现从种植到烹饪的全链条实践。此外,其周期化活动有机融合科学观察、实验记录、手工制作与饮食文化,多维拓展生命科学的学习感知与劳动实践的情感体验。以种植养殖为载体的课外拓展,突破学科教学的时空限制,在 " 播种 - 收获 - 加工 " 的完整流程中达成劳动教育核心目标。具身参与使生命过程认知更趋具象化,自然敬畏与劳动价值观在实践浸润中持续深化 [3]。

结束语:

综上,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是课程整合的现实需求,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科学探究与劳动实践的协同推进,不仅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深度融合,也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与劳动精神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J]. 名师在线(中英文 ), 2025, 11 (07): 67-69.

[2] 赵康健 , 范水娣 . 多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科学 + 信息技术 + 劳动”实施策略 [J]. 上海教育 , 2024, (Z2): 108.

[3] 马春霞 . 融入科学元素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J]. 新智慧 ,2024, (22):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