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

作者

钟杏娟

江门市新会区会城红卫小学

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未来的学生并不是艺术家’,并真正将美术作为一种调剂生活、启迪学生对生活、个人以及社会思考的‘载体’,使学生在对美术产生兴趣的基础上,真正将美术作为呈现思维、想象的平台,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对美的独有感受、认知和表达能力,实现美术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落实上,教师以教材为核心,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构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和交流性的美术课堂,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提质增效。

一、小组合作法,让学生感受流动颜色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让学生在彼此协作中,见证美术之美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真正走进美术课堂。在实际的课堂落实上,教师可以从小组合作的方法入手,规定学生的实际操作规则,更让学生之间彼此合作,一起见证美术的颜色流动之美。[1]

例如,在开展二上第一课时《流动的颜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配合,彼此合作,感受颜色的流动之美,体会彼此配合的协作之美。在实际的落实上,教师从如下角度切入:首先,小组划分。在实际的小组划分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并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划分相应的角色。小组长负责维持纪律和粘贴作品;保管员负责及时收发工具材料,摆放整理好创作纸张;讲解员负责介绍作品(注重滴、吹、流方法的介绍);点评家负责点评其他小组作品,并说出对应作品的优点。其次,准备工具。教师准备如下工具:水彩笔、油画棒、餐巾纸、颜料、吸管、水槽、剪刀、绘图纸、画笔、双面胶。最后,开展实践。在实践中,教师作出如下规定:第一,确定主题,明确分工;第二,选择方法,精心创作;第三,展开想象,适当添画;第四,合作完成,讲究卫生。在此,以文字形式,分享一组学生的作品:学生用水彩笔,滴出红颜色,形成一个椭圆,并在椭圆上滴出绿颜色水滴,之后用吸管吹绿颜色,形成一个长长的小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让学生之间彼此协作,探讨主题,并在相互配合中完成作品,体会颜色的流动之美。

二、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创造心中的美

通过实践操作法,可以改变传统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让学生结合个人的想法,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将个人的想法转变为实际的手工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创造出心中的美。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相应的内容渗透德育,让学生心灵手巧。[2]

例如,在开展六上《废旧物的“新生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从如下角度切入:首先,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生活中的废旧瓶子,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瓶子的用处是什么?有些学生回答可以用来卖废品。对此,教师引入其他学生用瓶子制作的手工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其次,开展手工实践。在手工实践开始前,教师作出如下启发:请结合瓶子的形态,不能过度夸张修饰,而是需要合理进行想象,制作出基于瓶子形态的物品;不要过度添画,或是滥用辅助材料。在学生实际手工制作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间,积极与学生交流,结合学生的看法和实践效果,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的操作更具方向性。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没有想法的情况下,也可以尽可能实践,在做的过程中会有灵感!在此,分享两位学生的手工作品。学生一:我主要从空瓶子的下半部分入手,将这部分制作成一个笔筒,放进去各种笔,包括铅笔、圆珠笔、钢笔等,满足我日常的生活需要。此外,在笔筒的外围,我贴上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这样更能体现我的风格和审美。学生二:我将瓶子制作成我喜欢的宠物狗,在瓶口处制作出一个小狗的脑袋,在瓶身处制作出小狗的身子,以及四条腿,在瓶子的尾部制作出小狗的尾巴。通过手工实践的方式,教师解放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让学生结合个人的想象,制作出一个个可爱、实用的手工品,使学生创造心中的美。

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体会文物魅力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立体化呈现美术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美术知识,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实现呈现形式的丰富性、沉浸性,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多媒体所呈现内容之美。在实际的落实上,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在文物魅力的鉴赏上,加深学生对文物背后的文化理解。

例如,在开展六上《保护文物》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呈现“逃出大英博物馆”视频,并询问学生如下问题:女主由什么器物变化而来?她为什么要逃,有什么任务?视频最后的“我们”是指什么?通过观看视频,学生给出如下答案:女主由玉壶而变,主要是替大英博物馆的文物送信。“我们”是指他们共同的名字。在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提问学生:作为炎黄子孙,能否看到我国的文物“流亡”海外?我们是否需要认出这些文物?在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具有艺术、科学、历史价值的各个时代的珍贵文物,使学生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加深学生对文物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分享看法。一位学生发言如下:作为炎黄子孙,看到文物在外国,心中十分不开心。我要学习文物知识,真正辨认出中国“文物”,让这些文物“回家”。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呈现丰富的文物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对文物之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在思考、想象和实践中感受美术之美,另一方面需要渗透具有中国风元素的美术内容,使学生以美术为视角,对中国文化多一层理解,实现美术课程的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学凤. 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 华夏教师,2022(22):49-51.

[2] 孙权 . 运用信息技术打造小学美术高效课堂实践研究 [J]. 中小学电教 ,2024(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