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视角下青少年社交焦虑干预策略研究
刘玉莉 杨佳 干建容
成都高新滨河学校
青少年社交焦虑是指青少年在与他人交往中所展现出的忧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反馈,导致青少年存在回避社交的行为,并逐步成为当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同时,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社交焦虑者普遍更加内向与孤独,形成较多的自我负面评价,对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同时,传统的心理健康干预方式更多侧重于学校的心理辅导,忽视了家庭与社会的多方协同作用。新时代需要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的心理干预模式,整合多方的优质教育资源,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支持环境。
一、搭建互动社交课堂,鼓励青少年自然交往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日常学科教学中积极搭建安全的社交环境,组织青少年相互观察模仿,强化青少年的社交习得能力。如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青少年分享生活故事,交流对课本文章的阅读体验,让青少年在互动探索中形成对语言知识的深刻理解,鼓励青少年在课堂中的自然交往。青少年经过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反馈,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自信。不同社交能力的青少年也会在观察中学习他人的社交技巧,了解正确的社会交往原则。并且教师还可以积极结合学科的教学特点,巧妙构建模拟教学情境,引导青少年了解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并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在情景模拟中体会人际关系的互动性特点。不仅让青少年逐步形成既关心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正确社交理念,还让青少年学会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交练习场所,有效降低真实情境下的社交焦虑感。
二、组织家长学习课堂,转变家庭教养方式
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对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有效培养青少年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的价值观念。但是部分家长在日常的家庭养育过程中忽视聆听孩子的建议与想法,没有给予孩子积极的交往反馈,影响了孩子的社交技能发展。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家长学习课堂,教授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如何采用比较理性的家庭教育策略,如包容孩子的不成熟、鼓励孩子探索新鲜事物,构建和谐成长环境,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主动的社会交往心态。例如,当青少年出现社交焦虑心理问题时,家长应当改变以往过度批评或放任不管的教养模式,首先应避免加剧青少年的社交焦虑问题。家长应当积极鼓励孩子讲述出现社交焦虑问题时的情景与感受,认真分析孩子出现焦虑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然后家长再积极教授孩子如何正确地应对社交焦虑行为,开展针对性的家庭沟通技巧训练,如在每日家庭就餐时间,组织孩子分享一天内的开心事情,营造低压力的家庭社交场景。最后家长应鼓励孩子尝试将所学到的社交技能运用于生活中的社交场景,逐步增强青少年在面对社交行为时的自信心。
三、完善社会支持机制,加强社交能力训练
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是引导青少年走出社交焦虑的重要阵地。社会各界需要积极认识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搭建青少年相互交往的社交平台,鼓励新时代青少年多接触新朋友,参加多样化的社会交往互动,形成青少年之间的深度交流,推动青少年建立良好深刻的友谊。例如,街道与社区作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中间环节,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优质资源,组织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互动,如社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会、社区青少年图书借阅活动,利用低压力的社区社交任务,引导青少年积极进行社交技巧训练。同时,社会公益场所应当积极组织针对青少年的社交活动,比如图书馆可以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社交技巧讲座,教授青少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与管理个人情绪。又比如青少年活动中心可以组织多种兴趣社团,如围棋、篮球等,强化青少年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意识,给予青少年更多的社会关注与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互动氛围。
总而言之,新时代社会生活环境转变,我国青少年出现了社交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各界应引起高度重视,尝试建立家校社协同支持体系,为青少年构建一个“允许试错、鼓励成长”的社交环境。学校、家庭与社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针对性的社交活动,重点教授青少年社交技巧,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交意识,帮助青少年改善负面社交情绪与行为,让他们在自信与包容中学会交往、拥抱生活,从而促进青少年积极健康地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龙锦 . 家校共育视域下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J].2024(5):406-408.
[2] 王艺 , 连家兴 . 青少年网络社交焦虑的传播干预策略 [J]. 青年记者 ,2023(1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