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建模在古建筑保护中的价值与应用

作者

潘玥涵 文舒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 贵州凯里 556000

古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其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岁月的侵蚀、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等,都给古建筑的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古建筑保护方法在信息记录的准确性、全面性以及保护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等方面,逐渐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古建筑保护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数字化建模作为一种能够将古建筑的空间形态、结构特征、材质纹理等信息进行数字化表达和存储的技术,为古建筑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数字化建模在古建筑保护中的价值

数字化建模在古建筑保护中具有重要价值,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建筑蕴含海量历史信息,传统记录方式难以全面、精准留存。数字化建模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技术,可获取古建筑精确几何数据与表面纹理信息,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这些模型能全方位呈现古建筑细节,包括构件尺寸、装饰图案等,实现信息永久数字化存储,为后续研究与保护提供可靠依据,无惧时间与环境对实体建筑的消磨。第二,通过对古建筑不同时期数字化模型对比分析,能及时察觉结构变形、墙体裂缝等病害发展趋势。例如,借助有限元分析等手段,在虚拟环境模拟外力作用下古建筑响应,预测潜在病害风险点。基于此,保护人员可提前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合理安排维护计划,变被动保护为主动防御,降低病害对古建筑结构安全的威胁。第三,古建筑修复需最大程度还原历史风貌,数字化建模为此提供重要支撑。在修复前,利用模型对受损部位进行虚拟修复模拟,评估不同修复方案可行性与效果。同时,模型能精准测量缺失构件尺寸与形态,为复制替换提供准确数据,确保修复后的建筑在结构与外观上都尽可能贴近原始状态,延续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第四,数字化模型打破时空限制,让世界各地人们通过互联网即可直观领略古建筑魅力。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使公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建筑文化氛围。此外,数字化模型还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素材,开发衍生产品,如虚拟展览、互动游戏等,吸引更多人关注古建筑,推动古建筑文化广泛传播与传承。

二、数字化建模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实际应用

(一)在古建筑研究方面的应用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信息,数字化模型为深入探究这些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借助数字化模型,研究人员能够突破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从多维度对古建筑展开细致入微的剖析。在空间布局与结构特点研究方面,数字化模型允许研究人员以任意视角观察古建筑,精确测量各个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尺寸关系。例如,对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通过对数字化模型的分析,可清晰洞察其对称式布局、不同院落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及各个建筑单体在整体布局中的功能定位。在结构上,能够精准测量梁枋、斗拱等关键构件的尺寸与角度,深入理解古建筑独特的力学结构体系,揭示古代工匠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实现建筑的稳固与美观。

(二)在古建筑修复中的应用

古建筑修复是一项极为复杂且严谨的工作,数字化模型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指导角色。在修复方案制定前期,虚拟修复模拟成为关键环节。基于高精度的数字化模型,利用专业的建筑模拟软件,能够对受损部分进行虚拟修复尝试。例如,对于一座遭受地震破坏的古建筑,在虚拟环境中,可模拟使用不同材质的修复材料,如传统的榫卯结构木材或新型复合材料,尝试不同的修复工艺,如原位修复、替换构件等,并通过结构力学分析模块,评估各种方案对古建筑整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模拟不同工况下建筑结构的应力、应变分布,可预测修复方案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优化方案,确保修复后的古建筑既能恢复原有风貌,又能满足结构安全要求。

(三)在古建筑日常维护中的应用

古建筑的日常维护与实时监测对于其长期保存至关重要,数字化模型为此搭建了高效的管理平台。借助定期的数据采集与模型更新机制,能够及时掌握古建筑的健康状况。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技术定期对古建筑进行数据采集,并将新数据与初始数字化模型进行精确配准与对比分析。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三维点云数据,可精确检测出古建筑是否存在沉降、倾斜现象,以及墙体、屋顶等部位是否出现裂缝及其扩展情况。对于砖石结构的古建筑,还能通过分析模型表面纹理变化,判断砖石的风化程度。此外,将各类传感器与数字化模型相结合,实现对古建筑环境与结构状态的实时在线监测。在古建筑关键部位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应变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设备,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并集成到数字化模型中。例如,当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环境湿度超出古建筑适宜范围时,数字化模型可及时发出预警,提示管理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通风或调节室内湿度,以防止木材受潮腐朽、壁画褪色等问题。

总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建模凭借其独特优势,已成为古建筑保护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在古建筑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数字化建模在精准记录古建筑信息、辅助病害诊断、指导修复方案制定以及促进文化传承等方面展现出巨大价值。在具体应用中,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基于图像的建模、BIM 技术应用等多样化方式,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建模再到实际应用的全过程覆盖,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科学、高效且全面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卓 . 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J]. 城市周刊 .2024,12(8):24-25.

[2] 陈刚,赵思佳 . 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 [J]. 北京测绘 .2023,20(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