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工程中耕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策略
蔡睿
华容县土地综合整治中心 湖南岳阳 414200
一、土地工程中耕地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
城镇化和工业化推动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尤其是优质耕地。城市周边和交通干线沿线的耕地面临较高占用风险。建设用地增长挤压耕地,使得耕地保护更加困难。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缺乏规划和监管,随意改变耕地用途,破坏耕地质量,增加了耕地保护的压力。
(二)耕地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耕地开发过程中,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新增耕地数量,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一些开发者在未充分进行生态评估的情况下,对生态脆弱地区进行开垦,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此外,开发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导致土壤污染加剧,耕地质量下降。同时,由于缺乏先进的开发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耕地开发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如土地平整不合理、灌溉设施不完善等,降低了耕地的利用效率。而且,部分地区耕地开发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不相协调,影响了耕地的长期稳定利用。
(三)二者矛盾产生的原因剖析
政策层面,现行的土地政策体系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完善之处。例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等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规划之间相互冲突,为耕地的不合理占用和开发提供了空间。同时,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足,对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质量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力。经济层面,土地开发所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显著,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相比之下,耕地保护的经济效益相对滞后,使得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利益驱动下,更倾向于土地开发,而忽视耕地保护。社会层面,公众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耕地的责任意识和行动自觉,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耕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二、耕地保护与开发协调的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环境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在耕地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必须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要充分认识到耕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耕地开发。在制定土地工程规划和实施具体项目时,需进行全面的生态评估,充分考虑耕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优先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如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周边的耕地。对于已开发的耕地,要采取生态友好型的耕作和管理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耕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耕地保护与开发中,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这意味着不能只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而要着眼于耕地资源的长期稳定利用。在开发耕地时,要充分考虑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生产潜力,合理确定开发规模和强度,避免过度开发。同时,加强对现有耕地的保护和培育,通过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建立健全耕地资源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确保耕地资源能够持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三)科学规划原则
科学规划对耕地保护与开发协调至关重要。需依据区域自然、社会经济需求和土地利用现状,制定全面、系统、科学的土地规划。规划应考虑耕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合理划定保护与开发区域。科学规划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利用效率,确保耕地保护与城市、产业发展协调。同时,强化规划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土地工程,确保规划有效执行,避免随意调整,保障耕地保护与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三、土地工程中耕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策略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的政策法规是耕地保护与开发协调的关键。需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严惩违法占用和破坏耕地行为。同时,优化土地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奖励耕地保护成效显著的地区和个人,并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补充耕地的质量和数量。此外,加强土地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同,促进规划合一,消除矛盾,形成政策合力,为耕地保护与开发提供良好环境。
(二)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
科学规划是协调耕地保护与开发的关键。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用 GIS、RS 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分析,提供规划依据。根据区域发展和资源承载力,合理划分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线和城镇边界,明确耕地保护和开发布局。规划实施中,强化土地利用监测和管理,建立全程监管机制,及时纠正违规用地。同时,建立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定期评估规划效果,根据发展变化和需求,适时调整规划,确保其科学性和适应性。
(三)推动技术创新应用
技术创新对耕地保护与开发至关重要。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如生物修复和物理化学修复,提升耕地质量和抗灾能力。开发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减少水浪费,提高利用效率。研究生态友好型开发技术,结合生态修复与土地开发,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鼓励产学研合作,增加土地工程技术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四)提升公众参与意识
公众在耕地保护与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普及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知识。学校教育中也应包含耕地保护内容,以培养青少年的保护意识。此外,鼓励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并建立意见反馈机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设立举报奖励制度,激励公众监督和举报违法行为,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土地工程中,耕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至关重要,涉及粮食安全、生态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文章分析了现状,指出了矛盾原因,并提出了协调原则和策略,包括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和科学规划。同时强调了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公众参与意识。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耕地保护与开发协调面临新挑战。未来需持续研究和实践协调策略,探索创新,完善政策和技术,建立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耕地合理利用和土地工程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1] 陈丽丽 , 傅勇 . 土地资源管理与耕地保护策略探讨 [J]. 价值工程 , 2025,44 (02): 59-62.
[2] 刘晓城 . 浅谈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和谐共赢构建 [J]. 四川建材 , 2022, 48(12): 18+58 .
[3] 陈茜 . 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研究 [J]. 西部大开发 ( 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 2018, 3 (01): 53-56.
[4] 文杰 , 廖晓丽 . 经营土地与保护耕地的协调机制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1 (01): 70-72.
[5] 吴清慧 . 试谈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A] 2008 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C]. 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土地学会 , 2008: 9.
作者简介:蔡睿(1985.8)男,汉族,湖南华容,本科,工程师,从事土地工程项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