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规模农村初中数学的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研究

作者

张洪娜

吉林省榆树市先峰乡第二中学校130400

一、引言

近年来,吉林省榆树市农村教育格局受多重因素影响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随着农民工群体规模扩大,大量农村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叠加本地民办初中在硬件设施、升学宣传等方面的优势冲击,农村公办初中生源持续流失。生源减少直接导致教师资源相对过剩,师资闲置与教学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愈发突出。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核心学科,在小规模农村初中教学中面临特殊困境:传统大班额教学模式下的“统一讲解、批量练习”方式,已无法适配“迷你班”特点。在此背景下,探索适配小班化教学模式,成为榆树市小规模农村初中突破教学瓶颈的必然选择。

二、农村小班化教学的核心优势与现存问题

(一)核心优势

师生互动密度更高:班额极小,教师可兼顾每一位学生,课堂提问、个性化指导的覆盖范围大幅提升。教师可逐一听取学生的解题思路,及时纠正错误,而非仅依赖少数学生的发言。

师资资源相对充裕:可实现“1 名主讲教师 + 辅助教师”的搭配模式,或由教师跨课堂协作设计教学活动,弥补农村初中单一教师在教学精力、专业维度上的不足,为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支持。

学生个体差异更易关注:10 人左右的班级规模使教师能快速掌握每位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习惯,为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提供精准依据,减少“一刀切”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限制。

(二)现存问题

教学模式固化,未适配“迷你班”特点: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大班额的“讲解- 练习- 批改”流程,未利用“班额小”的优势设计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活动,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

过剩师资利用效率低:部分教师处于“无事可做”的闲置状态,或仅承担简单的辅助工作,未参与到教学方案设计、跨学科融合、学生个性化辅导等核心环节,师资资源未转化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动力。

教学评价单一,忽视个体进步:现有评价仍以“考试分数”为核心,未针对“迷你班”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难以客观反映学生在数学思维、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挫伤部分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小规模农村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结合小规模农村初中小班的特点与现存问题,从“师资重组 - 教学优化- 评价完善”三个维度,提出以下教学实施策略:

(一)重组师资结构,构建“ 1+N ”协作教学模式

针对教师资源过剩的现状,打破“1 班 1 师”的传统配置,构建“1 名主讲教师 +N 名辅助教师”的协作团队,明确分工、优势互补:

主讲教师:负责核心教学环节设计、课堂主导与整体进度把控。确保学生掌握基础解法。

辅助教师:承担个性化辅导、课堂活动组织、教学反馈收集等工作。针对基础薄弱学生进行“一对一”解题指导,或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数学实践活动,同时记录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跨班协作备课:同年级的教师组成备课小组,共同设计教学方案、编制分层练习题、打磨教学案例,整合多班教师的思路,提升任务的可行性与趣味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突出“个性化”与“互动性”

利用“迷你班”班额小、师生互动便捷的优势,从“课前- 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数学课堂的针对性与趣味性:

1. 课前:精准诊断,设计分层教学目标

课前通过“小测试 + 访谈”的方式,由主讲教师与辅助教师共同完成学生数学基础诊断: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前,测试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平行线性质”的掌握情况,访谈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点与学习难点。根据诊断结果,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提升组”、“拓展组”,并设计分层教学目标。

2. 课中:多元互动,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摒弃“教师单向讲解”的模式,设计“讲解 + 讨论 + 实践 + 展示”的多元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

小组合作探究:将班级分为 2-3 个小组,由教师负责小组活动指导,并由小组代表展示结论,教师进行补充点评。

个性化答疑与追问:在学生练习环节,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引导其深入思考。

3. 课后:分层作业 + 个性化反馈,巩固学习效果

根据课前设定的分层目标,布置“基础 + 提升 + 拓展”的分层作业:

基础组:完成教材课后基础练习题;

提升组:完成基础练习题 +1 道一次函数实际应用题;

拓展组:完成提升组作业 +1 道一次函数与几何结合的综合题。

作业批改不仅标注对错,更针对每位学生的问题给出个性化反馈。同时,利用课后时间开展“小范围辅导”,针对 3-4 名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或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查漏补缺。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个体进步与全面发展

打破“分数至上”的评价观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适配“迷你班”学生的个体差异:

过程性评价:由主讲教师与辅助教师共同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实践活动表现”。

结果性评价:以单元测试、期中 / 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但不单纯比较分数排名,而是结合学生的分层目标评估达标情况。

个体进步评价:对比学生的期初、期中、期末表现,评估其在数学基础、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进步。例如,对“从课堂沉默到主动发言”“从作业拖拉到按时完成”的学生,给予“学习态度显著改善”的评价,并在班级内公开表扬,增强其学习信心。

结语

总之,小规模农村初中数学“迷你班”的小班化教学,既是应对生源流失的被动调整,更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主动探索。通过合理利用过剩师资、优化教学策略,“迷你班”有望成为小规模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新突破口,为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丽 . 农村小班化教学即时评价的三重维度 [J]. 四川教育 ,2024,(Z4):59-61.

[2] 任玉龙 . 开发小班化教学推动农村教育特色发展 [J]. 山西教育( 管理 ),2024,(03):75-76.

注明: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研究课题《小规模农村初中的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