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 语通中外
王凤
长春师范大学 长春 130032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多极化加速演进的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 版)》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 “三全育人”,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将 “文化意识” 列为核心素养维度,要求外语教育承担文化传播与青年价值引导的育人使命 [2]。在此背景下,多语种专业教育亟需突破传统 “语言技能本位”的局限,构建文化育人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体系。
二、多语种专业文化育人的现状与挑战
2.1 课程体系碎片化,文化育人目标模糊
传统多语种教学将文化教育置于语言技能训练的附属地位,缺乏独立、系统的文化课程体系。例如,德语等专业的文化类课程多为选修且课时有限,仅通过精读课零散渗透文化知识,难以构建完整的文化认知框架。学生对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其核心价值与发展脉络的深层把握,导致跨文化交流中易出现认知偏差与理解误区。
2.2 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与实践平台联动不足
校内文化教学资源存在 “内容滞后与技术创新并存” 的矛盾:教师虽普遍掌握微课开发等数字化教学技术,但教材对新兴文化现象覆盖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多元文化认知需求。校外实践平台建设与地方文化需求脱节,尽管教师具备技术应用能力,但与地方文化机构的深度合作机制尚未健全,实践场景的真实性与持续性不足。
2.3 教师文化育人能力不足,跨语种协同缺失
多语种教师队伍普遍存在 “重语言、轻文化” 的专业背景局限,缺乏系统的文化教学培训与跨文化研究经历,教学中难以有机融合文化知识与语言技能,方法单一且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此外,各语种教师间缺乏跨学科教研协作,未形成多语种文化教学共同体,导致教学内容重复、方法同质化,无法发挥专业集群优势。
三、多语种专业文化育人协同机制的建构
3.1 课程体系协同:构建 “一体两翼” 文化课程群
以 “文化意识与跨文化能力培养” 为核心,构建 “一体两翼” 课程体系。“一体” 指《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等文化核心课程,面向多语种专业开设,采用 “统一大纲 + 分语种教学” 模式,确保学生掌握系统文化理论与跨文化交流方法。“两翼”分别为专业特色文化课程与区域文化拓展课程:前者如《德语小说选读》《拉丁美洲概况》,依语种特点挖掘目标国文化精髓;后者聚焦地方与 “一带一路” 沿线文化,增强学生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能力。课程实施引入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方法,打破传统课堂界限。如《跨文化交际》设置 “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冲突应对” 项目,学生分组模拟不同国家商务团队,运用文化知识开展谈判实践,提升文化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
3.2 实践平台协同:打造 “校地企社” 联动实践生态
依托 “吉林省多语种教师教育研究基地” 等校内平台,整合资源打造 “外语文化节”“多语种配音大赛” 等品牌活动,为学生提供校内文化实践舞台。同时拓展校外合作,与地方文化机构、涉外翻译企业、社会组织共建实践基地,如与法国驻沈阳总领事馆合办“中法文化交流年”,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展览策划、翻译接待,与本地企业开展“多语种文化翻译项目”,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提升文化翻译与传播技能。通过 “校地企社”联动,形成 “校内学习 — 校外实践 — 社会传播” 的良性循环,增强学生文化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3.3 教师发展协同:组建 “跨语种文化教学共同体”
建立跨语种教师协同备课机制,定期组织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专业教师共同研讨文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各语种教师分享不同视角下的教学案例与资源,共同开发跨语种通用的教学课件与案例库,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提升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培训与进修,组织教师参加 “理解当代中国” 国家级培训、课程思政专题研修班以及国内外文化研究学术会议,拓宽教师文化视野,提升文化育人能力。
四、小语种专业文化育人协同机制的实践成效
4.1 学生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通过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协同育人,学生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传播能力大幅提升。以某高校为例,参与文化育人协同机制改革的小语种专业学生,在 “国才杯” 外语能力大赛文化类竞赛中连年多人获奖,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文化传播类项目立项数较改革前大幅增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与文化知识,独立完成 “中国传统文化多语种传播”“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案例研究” 等项目,在国际交流中展现出良好的文化素
养与沟通能力。
4.2 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增强
“跨语种文化教学共同体” 的建立,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双提升。教师在协同备课与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基础德语》《高级西班牙语》等课程教学满意度较改革前大幅提升,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级 “课程思政示范课”“文化育人精品课程”。同时,教师依托协同机制开展文化育人相关科研项目,近三年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有所增加,获批省部级科研及教学改革项目30 余项,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4.3 专业影响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多语种专业文化育人协同机制的成功实践,提升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与服务能力。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开展的文化交流项目数量逐年增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语言与文化支持。例如,为当地举办的国际文化艺术节提供多语种翻译与文化咨询服务等。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五、结论与展望
本成果通过构建多语种文化育人协同机制,形成“课程 — 平台 — 评价 — 师资”四维联动体系,有效破解了文化育人碎片化、资源协同不足等问题,实现文化育人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了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与教师教研水平,为区域多语种教育提供可复制范式。未来将从三方面深化改革:一是推进课程体系智能化升级,融入 AI 辅助教学、数字文化资源等前沿成果,增强课程时代适应性;二是拓展 “海外实践基地” 国际合作网络,提升学生全球文化传播能力;三是完善教师跨学科发展机制,推动 “文化 — 语言 — 技术” 融合研究,持续培育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多语种人才。
[1] 教育部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 版)[Z].2021.
[2] 普通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南编写组 . 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2020 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德语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生文化意识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LG242549)中期成果
王凤;女;1981 年 12 月;籍贯辽宁;满族;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学
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德语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生文化意识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LG242549)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