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

作者

王佳梁

娄底市通途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湖南娄底 417000

在建筑行业发展下,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逐渐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工程需求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为提升工程管理效率、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势在必行,创新模式不仅能能够改变工程管理的运作方式,而且还能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价值

1.1 提升工程管理效率

BIM 技术作为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 提升管理效率方面成效明显,通过借助 BIM 技术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能够实现多专业协 与 BIM 模型关联,管理者可以直观掌握工程进展,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并迅速 顺利推进提供基本保证[1]。相比传统管理模式,BIM 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项目全周期的管理效率,促使工程各阶段的衔接更加紧密高效。

1.2 全方位保障工程质量

BIM 技术的碰撞检测功能为工程质量提供坚实保障,在设计阶段建立精确的三维模型,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等各专业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模拟分析,提前发现潜在的设计问题和冲突。在施工过程中,基于 BIM 模型的可视化交底,能够让施工人员更清晰准确理解设计意图和施工要求,减少施工误差导致的质量隐患。

1.3 成本控制

创新模式在成本控制方面发挥 营 工程量计算功能,能够准确统计各部位所需材料的规格、数量, 发现设计问题,避免施工变更,能够减少因设计变更带来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通过整合设计、监理、造价等专业 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进度和造价,促使项目投资控制在预算范围 任务 仅能够减少建设周期内的资金占用成本,而且还能够避免因工期延误产生的 以此来实现成本控制目

1.4 促进可持续发展

创新模式能够将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起来,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能够减少现场湿作业,降低施工噪音和粉尘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显著减小。同时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过程中,可以对废料进行集中处理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尤其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料可以加工成小型预制件或再生骨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而BIM 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也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建筑运营维护阶段,BIM 模型可以整合建筑设备的运行数据、维护记录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设备运行策略,降低能源消耗[3]。还可以利用 BIM 技术进行建筑改造和拆除模拟提前规划拆除方案,合理回收利用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2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分析

2.1 管理理念的创新

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往往存在条块分 流程僵化的问题, 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管理决策更多依赖经验判断 术在应用时能够构​建三维字化模型,整合建筑全生命周期 同一平台上协同工作。此时要求管理者摒弃 出发进行决策,创新模式的应用能够促使建筑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就是强化协同合作意识的 设计管理、招标代理、施工监理、造价咨询等全生命周 单位相互独立、信息孤岛的局面。

2.2 管理结构的创新

传统建筑工程管理结构通常呈现出金字塔式的多层级特点,信息传递需经过多个层级,导致决策缓慢、效率低下。而创新模式的引入打破了这种固有结构,BIM 技术构建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能够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促使基层施工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决策者能够在同一平台获取和交流信息。比如在某建设项目中,施工人员通过 BIM 平台实时上传现场施工数据和问题,高层决策者能直接获取信息并迅速做出决策反馈,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这种信息的高效流通促使管理结构层级逐渐扁平化,减少管理层级的同时,能够加快决策速度,以此来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效率。​创新模式的应用使建筑工程管理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尤其面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项目,传统固定的组织形式难以满足需求,而创新模式则能够为灵活组织形式提供依据件 [5]。在部分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的项目中,根据项目特点和需求,组建了时的跨部门项目团队,该团队由设计、生产、运输、装配等各环节的专业人员组成,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围绕项目目标开展工作。项目结束后,团队成员回归原部门,这种灵活的组织形式能够快速响应项目需求,不仅能够整合各方资源,而且还能够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2.3 管理制度的创新

传统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多依赖现场巡检与事后整改,存在滞后性,随着 BIM 技术、装配式建筑等创新模式的应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迎来革新。基于 BIM 技术的质量安全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全流程模拟与监控,在某超高层项目中,利用 BIM 模型进行施工碰撞检测和安全风险模拟,提前识别出潜在质量安全隐患,并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同时,借助物联网技术,在施工现场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施工数据并上传至 BIM 平台,管理人员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查看施工质量与安全状况,实现动态化、智能化管理。这种创新管理模式将质量安全管理从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与效果。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能够打破传统各参建方独立管理的局面,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进度与成本统筹管理。咨询单位从项目前期策划阶段介入,运用价值工程等方法进行投资估算和进度规划,在设计阶段通过多方案比选优化设计,以此来实现对成本的合理管控。在施工阶段则使用挣值分析法对进度和成本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偏措施,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不仅能够节约建设成本,而且还能够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发展策略

3.1 融入智能化管控模型

BIM 技术是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核心技术之一,将其与智能化管控模型相结合,有利于提升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在设计阶段,BIM 技术构建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能够作为智能化管控的基础数据载体,以人工智能算法对模型进行分析,自动识别设计中的如空间布局冲突、结构强度不足等不合理之处,并生成优化建议。进入施工阶段,BIM 模型与物联网技术集成,实现施工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在施工现场的关键设备、构件上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施工数据并传输至 BIM 平台 [6]。智能化管控模型通过对数据的实时分析,能够动态展示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状况,当检测到施工进度滞后或质量不达标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并结合历史数据和算法推荐解决方案,辅助管理人员及时调整施工计划,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为实现创新模式与智能化管控 图 1 所示 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集成平台,该平台整合 BIM 模型数据、物联网传 过数据清洗、转换和标准化处理,形成标准化数据资源库。 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处理和共享。此外,不断优化智能化 理的实际需求,引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先进算法,提升模型的预 反馈和项目实践作为基础,持续改进模型的功能模块,促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图1 创新模式与智能化管控模型的深度融合

3.2 协同管理模式

BIM 技术凭借其强大的信息集成与共享能力,成为推动协同管理模式落地的核心技术,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基于 BIM 平台,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多个专业的设计师能够在同一数字化环境下协同工作。设计师可以实时查看其他专业的设计成果,及时发现设计冲突与矛盾,比如在建设项目中,以BIM 协同设计为基础,提前发现并解决管线碰撞问题,避免设计不协同导致的施工变更与工期延误。在施工阶段,BIM 技术能够发挥协同管理优势,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可以基于 BIM 模型进行施工进度模拟与优化,各方通过共享施工进度信息,共同制定施工计划,协调施工顺序。同时,BIM 模型与物联网技术结合,施工现场的设备、材料信息实时反馈到模型中,各参与方能够及时了解施工动态,协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协同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创 能够实现对其不断持续的优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在的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在 BIM 技术应用过程 能和应用流程,有利于提高其在项目管理中的实用性。 模式的改进提供依据,对多个项目的协同管理数据进行分析 技术应用标准、装配式建筑管理流程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规范,以 此来 工程管理创新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

3.3 实施建筑工程管理差异化管理思维

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 体育场等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其功能复杂、技术要求高,在应用 B 通过建立精细化的 BIM 模型,整合建筑、结构、机电等 实现对设计方案的完善和优化,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维体现在注重构件标准化和生产流程的优化。装配式住宅项 件库,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尤其在施工阶段根据项目规模合理 来提高施工效率

4 结语

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施效率,保证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使项目按时完成的同时,保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通过对管理理念、结构以及制度的创新,并与先进技术结合,有利于发挥出创新模式的应用价值,以此来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禹 . 探讨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J]. 新城建科技 ,2024,33(11):178-180.

[2] 何华. 探讨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 及发展趋势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18):53-55.

[3] 张福军.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J]. 住宅与房地产,2024,(17):32-34.

[4] 吴洁 . 浅议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07):276-278.D

[5] 刘小鹏.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2023,(33):53-55.

[6] 刘奇佶 . 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3,(14):36-38.

作者简介:王佳梁(1991.9-),男,汉族,湖南双峰,本科,中级,主要从事建筑房建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