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程融合、三链递进” 中职课程育人的创新实践

作者

陆一琳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一、中职课程育人的主要问题

一是学难致用: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岗位能力培养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情境单一化,脱离职业真实场景,多数课程仍以课堂讲授为主,依赖教材案例或模拟实训,缺乏与企业真实生产流程、工作环境的对接。校企合作停留在 “表面合作”,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实训指导的频率低,学生实习多从事简单重复劳动,无法接触核心岗位技能。

二是学难促思:教学方法僵化,深度学习驱动力不强。课堂以 “教师讲、学生听” 模式为主,项目式学习(PBL)、案例研讨等互动方式不够深入、彻底。“问题链” 教学缺失,教师提问多停留在 “是什么” 的层面,未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如何解决”,导致学生仅掌握碎片化知识,难以形成系统性思维 [1]。

三是学难增智:学科壁垒明显,跨学科能力培养薄弱。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封闭,缺乏跨界知识整合。专业课程按学科逻辑设置,跨学科学习设计不足,专业学习未融入市场营销、用户心理学等知识,导致学生作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另外,创新实践平台缺失,知识应用场景单一。校内实训基地多按单一专业划分,缺乏跨专业协作项目。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职业教育 “类型教育” 的定位尚未完全落实,仍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 [2]。破解之道需从 “教学改革路径”“课程育人模式”“资源开发策略” 三方面开展创新实践。

二、中职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

一是要构建学习型教学创新团队,转变专业教师的育人理念。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等组成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团队针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 开展进一步的调研,梳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找到原因之后,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内涵、融入模式、资源开发、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学习;学习期间,定期开展研讨,思想碰撞、转变理念、优势互补,形成解决方案。只有教学创新团队不断学习,理念到位,才能确保课程思政科学、有效实施。

二是双程融合,课岗对接,提高学生岗位能力。从职场中提炼工作情境要素,融入学场,把作品制作过程和项目教学过程有机融合,构建“双程融合”教学过程 [3]。参照工作岗位“销售接单—需求分析—作品设计—交流修改—制作交付—反馈完善”的完整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学习按“项目引入—作品分析—方案制定—作品制作—汇报交流—作品优化”的过程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沉浸式体验工作过程,课岗无缝对接,学生岗位能力迭代递进。

三是三链递进,深度学习,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紧贴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形成 “三链递进”教学方法:从“做”的实际出发,巧设问题链,启发思维;基于“学”的经验,推进活动链,理实并重;借助“教”的艺术,延伸思维链,挖掘潜力。围绕“问题链—活动链—思维链”,层层递进,打造深度学习课堂,学生思维能力螺旋上升。

四是学科融合,全局理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基于企业真实情境,布置学习项目,从专业出发,关联艺术、数学、社会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项目任务建立有意义的连接。通过经典作品的“赏—析—评”,实现个人作品的“仿—鉴—创”,帮助学生从具象的优秀作品中总结出抽象的操作规范和创新元素,再运用此操作规范和创新元素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具象作品,全局理解,形成“具象—抽象—具象”的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五是二元三段,立体贯通,优化资源支撑策略。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各种类型、各门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专业课程之间、专业教学各环节之间紧密衔接,形成育人合力。学校、企业共建自适应学习平台、开发在线精品课程及配套的活页式、立体化新型教材等优质资源,开展课前自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三段衔接的全过程学习。开放校企共享学习空间与专业实训室,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立体贯通的教学流程,解决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化处理未与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有效耦合的问题。

三、中职课程育人的创新实践

一是路径创新:全局理解,六元升维,形成教学改革新路径。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专业教学改革核心要素和实践问题,建立了全局理解渗透到教学改革体系的有效路径。从教学目标、育人情境、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重塑教学设计,实现了学生从应付考试到创新应用,从知识积累到智慧生成的转变,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二是模式创新:双程融合,三链递进,构建课程育人新模式。基于“育人导向、以学增智”的教学理念,开展“双程融合”教学,以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为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同伴协作来解决问题,形成了“双程融合、三链递进”育人模式,显著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毕业学生适应岗位能力强,企业满意度高。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将教学大赛、技能大赛、创新项目应用于教学中,科研和实践反哺教学,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是策略创新:统筹规划,有效耦合,达成资源开发新策略。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各种类型和各门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校企合作优化用于线上线下二维融合、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衔接的教学资源策略,解决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化处理未与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有效耦合的问题。立足将育人导向、全局理解理念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开发了自适应学习平台、在线精品课程及配套的活页式、立体化新型教材等优质资源,加强过程考核,探索增值评价,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星 .  促进深度学习的高职课问题链教学实践研究 [J]. 公关世界 ,2025(1):139-141.

[2] 郭文富 . 马树超 : 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与职普融通的适应性思考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5(1):23-27.

[3] 姜汉荣 . 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理论基础及操作要义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32):114-117.

基金项目: 2023 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苏教名家”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SJMJ/2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