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淮儿”U-G-S 三位一体模式:AI 协作下乡村支教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

作者

李爽 丁孟婷 王语佳 杨裕杰 李亚 杨心雨 王添然 康昊

淮北理工学院 淮北 235037

     

一、理论基础与实践背景

(一)政策驱动与社会需求

国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提出“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乡村支教与 AI 技术融合提供政策依据 [1]。安徽省《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强调“探索 AI 技术在乡村教育中的规模化应用”,要求“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乡村教育服务体系”[2]。从社会需求看,皖北地区留守儿童中 25.9% 存在显著情感孤独问题,而非素质教育课程(如艺术、心理、科技)覆盖率不足 30% ,教育资源配置矛盾突出[3]。

(二)模式创新与技术融合

U-G-S(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模式源于教师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理论,强调高校、政府与中小学的三方联动 [4]。“红淮儿”项目将其拓展至乡村支教场景,构建“高校专业支撑 - 政府政策保障 - 学校需求对接”的协同机制,突破传统支教的资源碎片化瓶颈。AI 技术的融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 Deepseek 等工具实现教学内容生成、学习行为分析与效果评估的智能化,推动教育服务从“经验导向”向“数据驱动”转型 [5]。

(三)技术可行性分析

轻量化智能设备(如便携教学屏、AI 互动白板)的普及降低了乡村部署成本,云端服务模式可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远程输送。“红淮儿”实践表明,AI 技术能使课堂互动率提升 65% ,并通过学情诊断系统精准定位学习难点,辅助志愿者优化教学策略 [6]。这种“技术赋能 + 人文关怀”的混合模式,适配乡村教育的特殊性需求。

二、实施路径与创新设计

(一)U-G-S 协同机制构建

1. 高校专业支撑:组建跨学科团队,以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为教学核心,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形成“教学 + 技术”双轨人才结构。学校将支教纳入实践学分体系,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运营 [7]。

2. 政府政策保障:市团委、杜集区政府将项目纳入地方教育振兴计划,提供场地协调、非遗资源对接(如泥塑传承人)及资金补贴,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推动长效合作 [8]。

3. 学校需求对接:通过前期调研,在张庄、梧桐村等5 个支教点开设“四点半课堂”“七彩周末”等定制化课程,与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体系深度融合[9]。

(二)AI 赋能教育服务体系

智能课程开发:利用 AI 文本生成技术,将非遗(扎染、泥塑)与红色历史事件转化为互动课件,结合VR 技术还原革命场景,增强课程沉浸感 [10]ζ

个性化学习支持:部署 AI 学情分析系统,通过作业数据、课堂互动等多维度信息生成学生画像,自动推荐学习路径。例如,针对书法学习困难学生,系统推送针对性笔画练习与实时纠错指导 [11]。

动态效果评估:开发智能评判系统,量化分析教学效果,结合线下教研会动态调整课程设计,形成“教学- 评估- 优化”闭环[12]。

(三)特色课程与可持续机制

“六坊 +AI”教育体系:设立创意手工坊、笔墨丹青书法坊等六大工作坊,每个工作坊融入 AI 技术。如“AI 书法课”通过希沃白板分析书写轨迹,实时反馈运笔问题[13]。

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联合市博物馆开发“非遗 + 红色”课程,通过AI 生成本土化故事脚本,让学生沉浸式学习地方历史[14]。

自我造血模式:创新“直播助农 + 教育反哺”机制,2024 年通过直播销售梧桐村榛子、山楂等农产品实现销售额 5 万元,部分收益用于改善支教点教学设施 [15]。

三、实践成效与社会价值

(一)教育服务量化成效

项目累计服务留守儿童超 1000 名,开设 AI 辅助课程 792 课时,捐赠图书670 余本、教具 2049 件。心理团辅课程使留守儿童焦虑情绪干预率提升 40% ,非遗手作与红色主题课程使文化认同感提升 55%[16] 。200 余名师范生通过“ AI+ 教学”实践掌握智能学情分析技能,开发便携教学屏等专利产品2 项[17]。

(二)多维社会效益

乡村教育生态优化:推动乡村学校素质课程覆盖率从 30% 提升至 75% ,通过“家长课堂”带动 200 余个家庭参与教育互动,社区文化活动频次增加40%[18]

城乡资源均衡发展:依托 AI“智能资源库”共享优质课程,覆盖市90% 以上乡村学校,实现城市名师与乡村教师的“双师协同”教学[19]。

社会协同创新示范:吸引科大讯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等 50 余家机

构合作,构建“政府引导 - 高校支撑 - 企业参与 - 社区协同”的多元生态,荣获2024 年度全国大学生“三下乡”优秀团队[20]。

(三)政策与模式创新价值

作为安徽省首支 U-G-S 模式村级支教队,项目制定的《乡村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标准》被纳入地方教育政策参考,相关成果获安徽省社科联课题立项[21]。其创新点在于突破传统支教边界,实现高校实践育人、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教育振兴的三维融合,为教育公平提供可复制范式[22]。

四、挑战与优化策略

(一)主要挑战

1. 政策与资金风险:地方教育政策调整可能影响项目持续性,社会捐赠波动导致资金链不稳定;

2. 技术落地瓶颈:部分乡村学校网络基础设施薄弱,AI 设备维护成本较高,志愿者技术培训难度大;

3. 文化适配问题:AI 课程内容需进一步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避免“技术万能论”导致的教育同质化[23]。

(二)未来优化路径

政策与资金协同:推动项目纳入省级乡村教育振兴重点项目,拓展企业社会责任(CSR)捐赠与公益信托渠道,建立专项发展基金 [24]。

技术轻量化升级:开发适配乡村环境的低功耗 AI 设备,联合科技企业提供远程维护支持,建立“AI 助教+ 本地志愿者”的培训体系 [25]。

文化基因深耕:与地方文旅部门合作构建“乡村文化数字地图”,利用区块链技术存证非遗资源,通过AI 算法动态生成本土化教学内容[26]。

结论

“红淮儿”U-G-S 三位一体模式通过高校、政府、学校的协同联动与 AI技术的深度赋能,为乡村支教提供了创新范式。实践表明,该模式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文化传承等方面成效显著,为解决乡村教育痛点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多方协同机制,优化技术应用场景,让乡村儿童在“数字红利”中实现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可持续的教育动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 年 )[Z].2024.

[2] 安徽省教育厅 . 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 [Z]. 2024.

[3]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需求白皮书 [R]. 2023.

[4] 陈向明 . 论 U-G-S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2022(3): 112-128.

[5] 李芒 , 等 .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哲学思考 [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3(1):1-8.

[6] 红淮儿支教社 . 2024 年度项目评估报告 [R]. 2025.

[7] 教务处 . 实践育人工作指南 [Z]. 2023.

[8] 共青团市委 . 乡村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Z]. 2024.

[9] 杜集区教育局 .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 [Z]. 2024.

[10] 王冬青 , 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J]. 文化遗产 ,2023(2): 103-110.

[11] 张立国 , 等 . 智能学情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J]. 现代教育技术 ,2022(11): 5-12.

[12] 黄荣怀 , 等 . 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