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开展的策略探讨

作者

董慧园

阿克苏市拜什吐格曼乡中心幼儿园

民族地区的农村学龄前儿童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难以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且这些地区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着师资力量匮乏、片面和单向衔接以及家庭教育重视不够等问题。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促进落后地区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展以及儿童的健康成长,教师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将行为习惯、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贯穿始终,为实现幼儿向小学的顺利过渡、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和支持。

一、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开展的意义

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民族地区的农村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学前教育乃至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相比于城镇地区来说差距较大,这同时也说明了他们还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空间,因而加强对这些地区学前教育以及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以及幼教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以幼小衔接为目的学前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环境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幼儿园、步入小学之后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尤其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在特定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诸如风俗习惯的影响下有着特殊的生活习惯,他们在上小学之后往往会因为环境的巨大变化而产生不适应感,因而注重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及其社会性的发展,是奠定幼儿今后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

另外,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注重这些地区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能够让适龄儿童有所准备地顺利步入小学,使其能够从入学困难以及难以适应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在具备良好习惯和社会适应性的基础上更好地享受教育均等背景下的小学教育,从而不断促进民族和农村地区幼儿、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使我国的整体教育事业得到均衡、和谐地发展。

不仅如此,加强对农村地区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有助于实现乡村的振兴和发展。农村地区不少贫困家庭存在有代际相传的特征,而教育则是阻断贫困代际发展的有效手段。农村地区的儿童通过接受教育能够长成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反过来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使农村得以繁荣昌盛地发展下去。而幼升小、幼小衔接作为连接幼儿园这一启蒙教育以及小学这一初始化系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儿童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时也会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值得广泛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现状

教育经费的欠缺以及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是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较为显著的问题,也是阻碍农村地区幼小衔接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尽管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活动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然而这些地区往往属于位于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带,相关政策的欠缺以及经费的不足使得这些地区难以配备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各种设施,导致幼儿在简陋设备设施以及单一玩具种类的影响下难以获得良好的体验,使得幼儿教育、幼小衔接活动难以高质量、高效率地进展下去。

除此之外,教师这一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力量素质的欠缺也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由于受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以及薪酬体系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到当地任教,导致从事幼儿教育以及幼小衔接活动的教师往往学历不高、专业知识和能力欠缺。不仅如此,不少教师的教育理念极为陈旧、落后,他们认为幼小衔接不过是让幼儿从知识上做好准备,因而在活动中过多地注重知识类内容的讲解,而对于习惯、适应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幼儿因欠缺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而难以顺利过渡到小学。有的教师甚至幼小衔接不过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说辞罢了,不必给予过多的重视,往往按部就班地按照计划实施教学,导致幼儿对上小学的相关准备工作知之甚少,不利于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除了教师素质和能力不足之外,家长教育观念的错位也是其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有的家长本身文化水平较低且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太重视,他们认为孩子去了幼儿园之后便由教师负责孩子的一切,对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不太关注甚至不闻不问。有些常年在外务工的家长更是无暇顾及孩子,将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之后便无所顾忌地投入到工作中,导致幼儿因得不到家长的关爱和照顾变得心理较为敏感,在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对他人有着较大的依赖,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

三、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开展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质,合理引导提供保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注重提升教师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得以顺利进展的有力保障。针对当前农村地区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教师数量短缺且素质偏低的问题,幼儿园应在取得政策扶持和帮助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师的收入水平,通过不断解决教师的编制、福利保障等问题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让幼儿在高素质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下得以健康成长。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应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从而为幼儿教育以及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顺利进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例如,幼儿园应积极争取政府对的扶持,通过给教师提供优待条件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完善教师的准入体制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门槛之后,幼儿园应加强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培训,积极带领并组织教师学习与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幼小衔接时期幼儿心理的一些知识,使教师能够在具备基本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更好地施教。同时,幼儿园还可通过定期培训、考核的形式消除教师的惰性心理,使他们能够始终怀揣积极、奋进的心理不断地进行自我专业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幼儿园相关负责人还应积极引入并借鉴城市当中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城乡教育交流会,对口支教等活动实现城市与本地区教育资源的对接,邀请城市幼儿园中的优秀教师到本地进行支教,或是鼓励其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讲座、培训,促进其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自身教育理念的优化发展。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幼儿园还可邀请幼儿教育以及幼小衔接教育方面的专家莅临指导,使其能够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给予方向指引。如此,便使幼小衔接活动在充足、有力师资力量的保障下得到全面发展,促进了教师教育指导作用的发挥以及幼小衔接活动质量、效果的提升。

(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增强认知

受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这一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地区的幼小衔接活动往往以读写算知识内容为载体开发课程资源,导致幼儿在单一、刻板课程内容的影响下难以提起兴趣,过于注重知识教育的课程也难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其他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民族地区农村本身具有的自然环境独特以及民族文化丰富的特征给教师带来全新的警示和思考,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和探究如何通过对本地资源的合理运用促进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发展。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选取其中的优质部分纳入课程体系中并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促进幼儿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幼小衔接活动也能在丰富课程资源的支撑下变得积极、高效。

例如,教师应充分挖掘民族地区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民俗风情、特色美食以及传统节日文化等资源,将之与自身的幼小衔接课程巧妙融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运用。比如在艺术类活动的教学中添加一些民族舞、民族音乐等内容,使幼儿对当地的艺术特色有深刻认知。或是利用农村地区田野资源丰富的特征选取活动素材和资源,比如将石头、树叶、土壤等自然资源运用到美术创作活动中,在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充分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如此,通过利用本土资源建构、完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了幼儿认知理解能力的提升及其素养的深入,幼儿在具备良好素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三)注重家园合作,形成合力升华素养

扭转家长的错误观念并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合作是提升幼小衔接活动质量的重要途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以及对孩子成长具有重大影响的力量,其教育理念和思想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为此,幼儿园应在加强与幼儿家长沟通、联系的基础上促进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幼小衔接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家园共育这一合力对幼儿进行更为综合、全面的幼小衔接教育,为实现幼儿向小学的顺利过渡和衔接创造有利的条件。

例如,幼儿园可以通过举行教育讲座、举办家长交流会或是设置家长开放日等不同形式活动拉近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借助这些不同形式的家长进园活动让家长近距离了解孩子在园区的学习、生活,孩子在各方面取得的重大进步,认识到教育力量的伟大并逐步改变自身的错误育儿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与幼儿园合作探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以及幼小衔接活动开展的具体策略,在合力作用的引导和支撑下促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是循序渐进、缓慢发展的,其良好教育教学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幼儿园、家长乃至各方力量的支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深入探究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通过协调各方力量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为实现幼儿在幼升小过程中的良性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黄胜,周圆,杨秀云 . 幼儿教育“小学化”辨析 [J]. 现代教育科学,2015

[2] 吴环,林贤水 . 农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 [J].当代教研论丛,2015

[3] 张地容,张维娜,杨红 . 贵州省乡镇中心园的教育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

[4] 乐亚琴 . 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建设与探索启示 [J]. 学前教育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