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黄洪梅

佛山市顺德区均安新华幼儿园 528300

引言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和“幼小衔接”问题的持续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育人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教育工作者愈加重视儿童在过渡期阶段的适应问题与能力发展,特别是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劳动教育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从“养成习惯”到“适应学习”顺利衔接的关键支点。

一、劳动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功能定位与价值重塑

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更是人格养成、能力提升和社会适应的重要载体。在幼小衔接的教育场景中,儿童面临着从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向结构化课程内容的转变,从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教学组织到更高程度自我管理的过渡,这一过程伴随着心理适应、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等多个维度的挑战。劳动教育在其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强化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上,通过有组织的劳动活动,使儿童逐渐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任务意识与合作精神,为小学阶段的学习与集体生活做好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

二、劳动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需综合考虑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课程目标一致性、教育生态系统的协同性等多个因素。从理论层面看,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学前期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具有强烈的操作欲望与模仿能力,这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基础。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强调,通过适当支持和引导,儿童能够在当前发展水平之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与发展,这一观点为劳动目标分层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实践层面,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相关表述,劳动教育应关注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技能、集体劳动参与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在“幼小衔接”教育背景下,结合小学低年级课程对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和任务意识的要求,幼儿园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发展性、连续性和适宜性原则,即在保证活动内容贴合儿童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更具规则性与责任感的劳动任务中,确保教育目标之间的逻辑衔接与层级推进。

三、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的结构构成与内容设置逻辑

在目标体系的构建中,应遵循“总目标—子目标—具体行为表现”的金字塔式结构,总目标确立劳动教育的整体方向与育人价值,子目标细化为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具体行为表现则对应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可操作标准。在认知层面,目标包括理解基本劳动工具、辨识常见劳动任务、初步认识劳动与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儿童建立起劳动活动的基本概念体系。在技能层面,目标设置应涵盖生活自理(如整理衣物、简单清洁)、服务性劳动(如帮助摆放桌椅、协助分发物品)及合作性劳动(如集体园艺、主题清洁)等内容,按年龄分层推进,以实现从“能做”到“会做”的能力提升。在情感态度层面,强调激发儿童参与劳动的兴趣、形成尊重劳动的情感、养成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并在反思与评价中形成成就感与责任感。各层目标之间应构建递进关系,注重儿童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理解的过渡,从具体行为到价值认同的内化,使劳动教育成为儿童成长的重要途径而非附属环节。

四、劳动教育目标的实施路径与课程融合策略

构建好的目标体系必须依赖有效的实施机制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在实际操作中,劳动教育应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活动有机融合,体现系统性与持续性。一方面,应将劳动目标融入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在入园、离园、就餐、如厕等情境中,有意识安排儿童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如自取餐具、整理书包等,使劳动成为日常生活的自然组成。另一方面,应设计主题化、项目化的劳动活动,结合季节变化、节日文化、园本特色等内容,如春季种植、节日布置、小型义卖等,增强劳动的趣味性与情境感,引导儿童在真实任务中开展合作与探索。此外,应注重与家园共育机制的联动,通过家务清单、家庭劳动实践记录、亲子劳动展示等形式,激发家庭参与热情,实现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有效衔接。

五、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的评价机制与优化策略

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的有效性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机制支持。在当前评价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应摒弃以成果为导向的评比式评价模式,转向以发展为核心的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结合方式。评价应关注儿童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任务完成的过程质量、在劳动中展现出的合作能力与责任意识等维度,并以图文记录、成长档案、教师观察、同伴互评等多元形式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目标达成度反馈机制,通过周期性分析评估目标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与优化,确保目标体系与实际儿童发展水平相匹配。

结论

本文以“幼小衔接”视域为切入点,系统探讨了幼儿园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路径与实施策略。在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内容合理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强调了目标设计的儿童发展导向、课程融合逻辑与过程性评价机制。研究表明,在幼小衔接这一关键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的科学构建不仅有助于儿童生活能力和责任意识的提升,也为其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未来应继续加强劳动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协同融合,提升教师目标转化与实践执行能力,同时推进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与资源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机制,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翁飞燕. 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2012.

[2] 王艳玲 . 艺术同构视域下绘本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及实践研究 [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9,35(02):109-112.

[3] 陶 攀 月 . 幼 小 衔 接 中 的 多 元 合 作 模 式 应 用 策 略 分 析 [J]. 数据 ,2021,(Z1):135-137.